精耕“责任田” 开垦“试验田”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仲胜
“一起纠纷求公平,半页协议得人心。”这是和政县司法局三合司法所所长、三合镇调委会主任张仲胜对人民调解事业的追求。
在人民调解这块热土上,张仲胜不仅精耕细作“责任田”,而且探索开垦“试验田”,他提出的“零纸张、零谋面、零档案,网上刷屏调解法”,曾被省司法厅称之为“和政调解新模式”。
2019年,张仲胜所在的三合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2020年,他本人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甘做人民调解“服务员”
2016年的一天,群众马某叫上和其平时关系很“铁”的年某去砍伐树木,突发意外。年某从树上摔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个意外事故,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当晚,张仲胜主持召集约200人参与的调解大会,大家一起算事故责任账、邻里感情账、朋友关系账、法律理赔账。张仲胜从多个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地开展调解。最终,经过1个多小时的调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使双方达成理赔协议,进而处理善后事宜。
平日里,张仲胜调解矛盾纠纷,从问一声好、让一个座、倒一杯水做起,只要一件件矛盾纠纷成功化解,他方才如释重负。针对不同人、不同事,他量身打造相应的调解服务。他所在的司法所就像“调解超市”,让老百姓能够选择到称心如意的服务,他甘愿做“超市”柜台上的一名“服务员”。
探索打造“云上调解室”
2021年4月6日上午,三合镇周刘家村群众马某海、马某木、何某等来镇上信访时,情绪激动,提出大棚拆除复耕划地问题。原来,自2000年三合镇推广温室大棚以来,他们的耕地租赁给何某军修建温室,但是赔产多年未兑现,大伙愤愤不平。
听说是张仲胜在组织调解,县司法局派来3名干部,12个乡镇各派1名调解员前来参加观摩学习。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引来许多群众。由于当事人何某军不在当地,整个调解过程采取现场面对面和“云上调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过一番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何某军通过视频方式远程委托女儿何某芳支付了赔偿金额。
“调解工作就是要说破嘴,跑瘦腿,只要依法合情合理调解,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调处不了的纠纷。”张仲胜的足迹踏遍三合镇25平方公里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需求,张仲胜探索打造了“云上调解室”,调解工作从桌面搬到网上。他创新的网上预约挂号盲式调解,又称“空中小法庭”,解决了跨区域调解不方便的难题,实现全流程一群(微信)办结。
“十三心”工作法解心结
今年3月19日,三合镇群众王某称儿子对家庭、儿女、父母、生意“四不顾”,并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提出要了断父子关系。情急之下,王某的儿媳康某向张仲胜提出调解请求。面对父亲王某对儿子及家庭提出的“硬杠杠”要求,张仲胜分析后准确地指出“病因”。经过10天时间与家庭成员逐个见面协商,沟通说服,又多次单线沟通,最终解开了这个家庭成员闹矛盾纠纷的心结,帮助他们制定了“十不准”家规,王某一家人都表示非常满意。
在日常矛盾纠纷的调解中,积怨较深的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容易反复。张仲胜就用“事业心、责任心、耐心、换心”等“十三心”工作法号脉把症,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开心结,取得了良好效果。
针对一些家庭成员的抑郁心理障碍,他还创出了“冷冻术+中医术+食疗术+艾灸术=抑郁调理法”的调解方法,找准“灶病”,靶心“治疗”,避免因抑郁引发意外。
此外,张仲胜还率先在全县建立与信访、法院“访诉调”联动机制,在普法中化解矛盾,在调处纠纷中普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