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用接地气的话解开乡亲们的心结,他凭着“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威望,成了大家口中最信赖的“杨所长”。在永靖县川城镇的田埂上、院落里、集市间,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永靖县司法局川城司法所所长杨发岳,一位在基层坚守16年的调解员。
张家的树枝越了界,牛羊啃食了李家的庄稼……这些在旁人看来“鸡毛蒜皮”的事,在杨发岳眼里,都是关乎乡亲们日子安稳的大事。
近日,辖区下岭村马家社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甚至差点动手。杨发岳连续三天上门,白天走访邻里了解原委、翻阅资料丈量土地,晚上坐在炕头听两家人说委屈,最后用“祖宗留下的地是养人的,不是斗气的”这句话点醒了双方,不仅划清了边界,还让两家人重归于好。这样的故事,在他的调解生涯里还有很多。
杨发岳懂得乡村的“土逻辑”,更懂乡亲们的“面子心”。他从不摆架子、说官话,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当事人中间,用拉家常的方式摸清矛盾的根儿。“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让人一步路更宽,饶人一回心更安”,这些刻在乡土里的俗语,是杨发岳调解时的“法宝”。
近日,因合作社土地流转问题引发了一些群众的不同意见。杨发岳不仅帮着梳理账目,还逐字逐句给大家讲解有关法律,最后制定出相对公平的流转方案,让合作社闲置土地运转起来,用“老智慧+新法治”的方式,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如今,乡村在变,纠纷也多了新类别。面对土地流转时的利益分配、合作社里的权责纠纷等这些“新矛盾”,杨发岳没有守着老经验“吃老本”,他把民法典揣在兜里,有空就翻,遇到不懂的政策,就打电话向县里的专家或律师请教。在调解现场,他既能用“乡规民约”拉近距离,又能拿“法律条文”讲清底线。看似默默无闻的调解员,实际上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他的工作避免了大量纠纷进入司法程序,节约了社会成本,维护了邻里亲情。
田埂上的风记得他的脚步,院落里的灯见过他的身影,乡亲们的笑脸,就是对杨发岳这位“解铃人”最好的认可,他用平凡的坚守,为一方百姓筑起了最温暖的“平安防线”。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