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治理看江西】江西于都县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 叫响红色治理品牌

发布时间:2022-09-23 15:32:25     来源:法治甘肃网

纠纷少了 民风淳了 百姓富了

——江西于都县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 叫响红色治理品牌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现在村里矛盾纠纷少了,干群关系更和谐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我们的笑容也更甜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推行的红色治理。”全国省级法治报“红色治理看江西”采访团记者来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采访时,红军烈士后代、退役军人孙观发开心地对记者感慨道。

微信图片_20220923173829

近年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红军后代、老党员、烈士子女等红色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及模范带头作用,让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潭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纠纷越来越少了

潭头村村民王某驾驶二轮摩托车从于都县城往梓山镇潭头村方向行驶时,碰撞前方同向的行人易某,造成易某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因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赔偿一直谈不妥引发纠纷。

潭头村红色调解员刘称生接到反映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通过讲事实、讲道理、讲法律,双方最终签订调解协议,一场剑拔弩张的赔偿纠纷就此平息。

“我们推选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乡贤、老党员等组成理事会,并牵头组建‘红色调解志愿队’‘人居环境志愿队’‘乡风文明志愿队’和‘公益事业志愿队’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关爱老人儿童、培育乡风文明和调解矛盾纠纷等多种志愿活动。今年以来,潭头村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已组织100余次,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说,该村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学法带头人、法治宣传人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法律明白人”培训,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法治氛围。

据悉,潭头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民风越来越淳了

“为了让乡村更美丽,红军后代、党员、烈士子女带头,把过时的牛猪栏厕所拆除改建成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小游园等,让村民住进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村庄,现在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网通路,门前屋后绿树红花。”刘连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20923173819

红军烈士后代、退役军人孙观发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要靠干部管,现在村民变成了自觉做,主动搞好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公共道路、广场上有不干净的地方都愿意动手去清理,谁家的老人小孩在家暂时没人照顾,都愿意主动上前帮忙,民风越来越淳了。”

潭头村孙刘两姓祠堂为明朝中期所建,距今约有550年。孙刘两姓先祖共建祠堂,成为梓山镇潭头村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也昭示了村民们敬祖睦邻重孝道的优良传统。潭头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以及开展了移风易俗、“五星创评”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让全村村民形成了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爱国爱家的文明新风。潭头村医孙兼军荣登“中国好人榜”。

日子越过越好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潭头村通过党建引领,抓乡村治理人才培育,从红军后代、老党员、烈士子女、创业能人、致富能手中发现苗子、发展党员,解决人才引领问题。目前,村“两委”班子中致富带头人比例达到80%以上,并储备了一批“能人”为后备力量。组建了一支有能力、有热情、靠得住、敢担当的队伍。

“我们依托潭头‘红色、古色、绿色’资源禀赋,按照‘富硒产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合作社,组建了旅游公司,开发了特色农产品、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文化馆、讲演堂等系列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村民们也因地制宜办起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刘连云介绍说,2021年合作社实现收益200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附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潭头村成功入选全国扶贫交流基地、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

潭头村只是于都县推进红色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当前,于都县以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广泛发动老红军、老党员、烈士子女等,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红色救援队、红色巡防队等队伍,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重点人员管理等社会治理工作,大力推广“打铁佬调解”“红色志愿服务”“长征源红色治理”等一批特色亮点,奋力创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第一等的工作”,为建设富强美丽平安幸福“四个于都”,争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排头兵贡献政法力量。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