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他山石 >  正文

浙江绍兴法院推动司法服务向基层延伸、源头化解矛盾风险—— 倾听群众心声 做实定分止争

发布时间:2025-11-17 15:21:17     来源:法治日报

一本“民情日记”,记录民情、为民解忧。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市的“民情日记”,历经27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张“金名片”。

  如何让司法公正可感可触、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近年来,绍兴法院传承发展“民情日记”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通过案件办理,系统收集民情、精准分析民情、及时回应民情,推动司法服务向基层延伸、矛盾风险源头化解、工作作风持续转变。

  一面败诉方送来的锦旗,见证变化和努力。此前,张女士诉讼离婚后,按柯桥区人民法院判决,大女儿应由她直接抚养。但两个孩子不愿分开,大女儿坚持随父亲生活,张女士无奈便将孩子偷偷带走。不久后,便等来了抚养权变更诉讼。

  “不同意,我坚决不同意!”得知被诉,张女士情绪激动地提出,孩子父亲患有疾病、没有固定收入,不利于孩子成长。

  “根据法律规定,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对与谁共同生活有选择权。”承办法官张丽燕说,如果就此简单判决,无法真正解开张女士心结,就会案结事不了。

  如何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张丽燕锁定张女士担心的症结,走出审判庭,把法庭“搬”到纠纷现场,查清背后的真相。

  先去孩子父亲单位进行调查,并专门对出具工作证明的经办人作了询问笔录;走访医院,了解到孩子父亲病情稳定;征询孩子爷爷奶奶的意见,老人表示愿意一起帮忙照料孩子到成年;面对面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希望与父亲一方一起生活的意愿强烈……

  每一次调查结束,张丽燕都详细与张女士进行沟通,对她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应。慢慢地,张女士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孩子小,我不可能不担心。但如果孩子坚持要跟她父亲生活,我尊重她的意见。”

  开庭后不久,张女士拿到了败诉判决书,但她心服口服,还给法院送去锦旗。“司法只有融入当事人的‘感受’,才能真正体察案件背后的真实情境与诉求,让未被言明的期待被尊重、被看见。”张丽燕说。

  通过感知民情,司法不仅是判定对错的方式,更成为治愈家庭、守护成长的力量。“法官,我每月都能定期收到抚养费,前些天我们还电话交流了孩子读书的问题。”日前,在电话回访中,刘某的介绍让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的法官放下心来。挂断电话后,法官将“抚养费按期支付,父母沟通顺畅”的内容填入了抚养探望档案的回访栏里。

  在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这份特殊的“抚养探望档案”,记录着185起案件、218名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档案的背后,是当地人外出务工比例高、聚少离多的民情现状。绍兴法院基于民情分析,把审判、执行、疏导、帮扶整合为“一件事”,携手村嫂、妇联等多元力量,通过情感沟通与社会支持,督促履行义务,修复破碎关系,让涉未成年人抚养探望案件实现了“零强制执行”。

  “在司法实践中,‘民情日记’不只是个案记录的载体,更进阶为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引擎。”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一机制推动下,法院不仅“听得见”群众诉求,搭建起司法为民的桥梁,更以此促推社会治理,实现司法运行效能的跃升。

  近年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公正在线”数字化应用,给每个案件赋上专属二维码,当事人扫码就能评价、投诉;整合12368热线、来信来访等渠道,收集群众意见评价,并深入挖掘“司法民情意见池”,持续优化“感知—反馈—解决—提升”的工作闭环。

  同时,高度关注民生案件背后交织的法理情,既“听得见”群众诉求,更“听得懂”社会变化的脉动。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例,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托司法数据挖掘和共性提炼,捕捉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并迅速作出响应——细化类案裁判指引、统一司法尺度,还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行业协会的协同,推动形成更清晰的用工责任指引和更畅通的纠纷化解通道。凭借精准的司法响应,2025年1至10月,绍兴法院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率同比下降2.85个百分点。

  “前端做实民意感知,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收集群众意见评价;中端做实有件必复,将民情民意及时归类分流并督促查办;后端做实以案促改,有针对性地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化为提升办案质量、促推类案治理的内生动力。”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全市法院系统“民情日记”机制创新,真正把老百姓想要的“说法”给好、给准、给到位,努力让司法公正更可触、更可感、更可信。

(人民日报记者 魏哲哲)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