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天下平。旖旎蜿蜒的母亲河有29.3公里流经水浒文化发源地——济宁市梁山县。古有李白借黄河之水抒豪情之志,而今驻足黄河之畔,从法治的视角远瞩无垠,该如何让黄河流向更远方?
采访团在黄河明珠广场法治长廊参观采访后拍照合影。山东法制报供图
11月11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融媒报道山东段采访活动走进梁山县。
记者了解到,梁山县以“四个强化”书写答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护航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 提升治理水平
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职责,近年来,梁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法治先行、创新引领、与时俱进、凝聚力量,抢抓发展机遇,成立梁山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办公室,出台《梁山县法治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细化职责,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
梁山县委政法委书记张林勇告诉记者,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等水害隐患存在的黄河治理现状,梁山县各职能部门积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学习和宣传,定期举办全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法律知识、执法程序规范、服务型执法等专题培训班,通过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依法治理水平,确保黄河长治久安。
梁山县黄河明珠广场宪法宣传一角。山东法制报供图
强化普法宣传 提升法治素养
据了解,为加强普法阵地的建设,梁山县将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有机融合,着力聚焦“普法长廊集群、示范基地建设、法治文化作品”三大品牌,以35公里的黄河梁山段为基础,以传承和发扬黄河法治文化为核心,充分发挥黄河明珠广场(宪法广场)和黄河民法典公园(两省三市交界处)两翼的带动作用,依托黄、湖堤周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小学,打造集黄河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党建文化为一体的“法润黄河”法治文化景观带,使法治阵地成为黄河岸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在黄河滩区各村(社区)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普法驿站”,为少年儿童举办“假期法治课”“周末法治课”等普法宣传活动。并成立了以老马工作室为代表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工作室六处。依托黄河警务室、黄河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开展以案释法宣传活动,在线上开通“法润黄河”普法直播间,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黄河法治新闻和法治知识,在广场、车站等人群密集处滚动播放黄河法治宣传片。
强化统筹协调 构建双联机制
梁山县委政法委强化担当、主动作为,统筹各政法单位积极履职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梁山县法院、县司法局与黄河河务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机制的意见》,挂牌成立环境资源黄河巡回法庭,将司法服务送上门,让法官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依法保护黄河的理念深入人心。
梁山县检察院创新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公益诉讼“三个一”工作机制,多频次开展联合巡河活动。梁山县公安局、司法局、梁山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梁山管理局联合印发《梁山黄河、东平湖执法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在梁山县小路口黄河管理段成立黄河警务室,开展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警地协作联勤联动守护母亲河活动。在所辖堤防水事违法行为易发地段联合开展执法巡查行动24次,执法巡查1200余公里。联勤联动活动解决了执法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沿黄群众的法治意识。
梁山县国那里险工段。山东法制报供图
强化法律服务 提供法治保障
张林勇告诉记者,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县委政法委通过整合司法、检察、警务、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将服务充实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中。同时,实施“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套餐式”服务,推行“掌上办”“指尖办”,为黄河滩区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通过建立法官工作室、“黄河娃”未检工作室等开展“法律援助进万家”“沿着黄河去调解”系列活动,加大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力度。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