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3全国法治(制)媒体川渝行采访行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3-09-27 17:20:35     来源:甘肃法治报

12b20230927C

生物标本后面的护法故事

——重庆市万州区法院推进生态法治修复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融

  法官向学生讲解示范林功能。

  环境资源巡回审判艇。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齐洪德

  长江上游,三峡腹地,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打造的滨江生态法庭——大周法庭矗立江岸。万州区法院推出“庭馆融合”举措,将法庭打造成特别展馆,集中展陈环境资源案件中涉及的黑熊、豹猫、红豆杉等动植物标本及青石、白云质灰岩等矿物样本。

  走进滨江生态法庭,映入眼帘的是一株侧柏的植物标本,标本体长约6米,重量超过600斤,树龄已逾百年,整体外观酷似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这棵侧柏的故事,还要从一个案子说起。2015年,被告人方某为了牟利,与被告人肖某在巫溪县的林区中利用电锯盗伐了涉案侧柏,最后被公安机关查获,方某、肖某等人受到法律的严惩。馆内还陈列着环境资源案件中涉及的180余种标本,讲述鲜活的生态法治故事。

  如今,万州区法院打造的以“司法保护示范林、环境司法庭馆、巡回审判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走出了一条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种植在“消落带”上的示范林

  万州区大周镇常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正荣记得,7年前,大周镇周边的长江库区“消落带”(指因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季节性涨落,土地周期性淹没和露出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有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面积约为23平方公里)上,还是一副光秃秃的模样。

  由于“消落带”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消落带”上,耐旱植物在蓄水期会被淹死,而耐湿植物在枯水期会被旱死。如何治理“消落带”,保护和恢复“消落带”植被,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

  作为目前三峡库区唯一的环境资源审判庭,万州区法院从2011年12月起集中管辖渝东北三区六县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在环境资源案件审判中,对于盗伐、滥伐林木的被告人,该院一般采用就地补植的方式,以修复被破坏的森林资源。不过这种方式执行场地分散、后期管护难。从2016年起,万州区法院创新环境司法异地补植机制,将“就地补植”转变为集中“异地修复”。

  在确定异地补植树林的选址和树种的选择过程中,万州区法院了解到一种名叫中山杉的植物,它耐旱、耐湿、耐腐蚀、耐盐碱,固土能力强,在水下完全浸没5个月还可以存活。于是,中山杉被选为第一批库区“消落带”栽植淹没试验的树苗。大周镇铺垭村、五土村附近的“消落带”成为示范林的理想种植地。

  2016年10月,在大周镇政府的支持下,万州区法院开始在铺垭村、五土村的“消落带”上栽种中山杉,同时引进专业林木公司负责树苗的引进、先行栽植、后期管护等。7年的时间,已经栽种6万余株、600余亩中山杉。

  据了解,示范林的栽种、管护费,除部分来自环境违法人自愿缴纳的生态修复费外,该院还引导、鼓励环境违法人定期到示范林进行义务劳动。截至2022年6月,共有727名环境违法人自愿缴纳生态修复费420余万元,参加义务劳动100余人次。

每件标本都是一个生态法治故事

  在大周镇铺垭村、五土村长江之畔,被称为滨江生态法庭的大周法庭就坐落在这里。

  记者一走进大周法庭,就发现与其他法庭的不同之处——这里既是法院开展司法审判的工作场所,也是一座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司法实践基地教育馆。

  早在2017年4月,也就是中山杉在大周镇“扎根”不久,万州区法院和大周镇政府就明确了建设“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教育基地”的目标,其中就包含了这所司法实践基地教育馆。

  “我们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了解到,侦查机关扣押的野生动物、植物死体往往在案件办结以后会被进行集中销毁,实在可惜。我们为何不完善合法手续,将其集中起来做成标本予以展示,通过讲述标本背后的破坏环境资源的案例,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生态法治宣传?这便是打造生态教育馆的缘起和初衷。”万州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许仕钰介绍。

  进入大周法庭大门,一眼就能看到法庭左侧放置的“镇庭之宝”——侧柏标本。这段长约6米、高约1.8米、重600余斤、树龄超过100年的侧柏标本,牵扯多年前一起盗伐林木案件。据了解,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方某、肖某多次与他人共同出资、分工合作,共同采挖侧柏树干、树根和树枝,并将部分侧柏出售获利。2016年5月,巫溪县森林公安局查获并扣押方某、肖某等人尚未出售的侧柏共计6508斤。2017年4月,因犯盗伐林木罪,两人被万州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除了侧柏标本外,生态教育馆还陈列着万州区法院在环境资源案件中涉及的红腹锦鸡、黑熊、豹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以及长江三峡库区青石、砂石、卵石,煤矿、锰矿等矿物样本共计180余种。每一件标本旁都放置一个铭牌,上面详细标注案件编号,参与办案的行政、司法机关等信息。

  “这些都来源于真实的司法案件。”许仕钰告诉记者,教育馆建设过程持续近两年时间,所有标本背后都有一个沉重的生态法治故事,体现政法机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结合大周法庭处于长江三峡库区的位置特点,万州区法院还打造长江上游首艘环境司法巡回审判艇,发挥巡航长江、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功能,助力长江司法保护。

  2022年12月,“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被确定为“第二批重庆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是重庆法院首个被命名的基地。今年6月19日,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普法工作办公室命名为“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巧用“绣花针”绣出社区“善治图”

——重庆市万州区钟鼓楼街道棉花地社区的治家“秘方”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齐洪德

  提起重庆市万州区钟鼓楼街道棉花地社区,很多万州人都耳熟能详,这里有三峡库区的老屋、古井、青石街,更有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比风格讲奉献的伟大移民精神。不错,这里是库区移民安置小区,是移民搬迁后的新家园,也是万州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一个缩影。

  9月21日,全国法治(制)媒体川渝采访行记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钟鼓楼街道棉花地社区,一排排整齐的安置房映入眼帘,社区居委会两侧就是居民们休闲活动最爱去的地方。树荫下闲坐纳凉,石桌上喝茶下棋,运动器械旁锻炼身体,好动的孩子们穿梭其中,一派热闹祥和景象……

  据了解,近年来,棉花地社区党委一班人巧用“绣花针”,找准群众需求的“落针点”,串联居民自治的“主线”,绣出了社区治理“新画卷”。

找准“针眼”引好社情民意这条“线”

  “社区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挑战性。因为你不知道当天要面对什么人、什么事情。”社区工作者黄秀蓉告诉记者,在社区工作的16年里,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处理过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她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门诀窍”——把自己当成一个侦探,多和前来办业务的居民聊几句,从交谈中发现小线索,及时了解掌握辖区情况,及时处理潜在的难题和纠纷。多年来,棉花地社区的党员干部也都用起了这个诀窍。

  如今,棉花地社区有60多名楼栋长,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群众。

选好“丝线”串起居民自治千根“针”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工作中,棉花地社区的党员干部们盯紧每一处细小“针眼”,以“穿针引线”的耐心、细心破除发展瓶颈,让社区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搭建起党群连心桥。

  棉花地社区在小区楼道里搭建起“墙上议事厅”,让居民能够在方寸之间协商小区、楼道的大小事,把议事平台送到居民“家门口”。

  “墙上议事厅”一经启用就显示出它的魅力,“楼内布置建议”“文明养犬的温馨提示”“文明停车”等内容引来居民们驻足观看、热烈探讨,邻里关系更加密切。

  除了“墙上议事厅”,社区里还有面对面的议事亭。能纳凉能娱乐,还能商议大小事。从建设休闲长廊、粉刷楼道到美化庭院……居民们把事情拿到议事亭议一议,和社区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解锁“绣囊”开启智慧小区新“绣样”

  近年来,万州区钟鼓楼街道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即“141”)平台为主,充分发挥“五长制”作用,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同时,社区内安装有125个“电子眼”,实现了监控24小时全覆盖。现在的棉花地移民社区是名副其实的智慧社区。

  棉花地社区还充分运用小区微信群、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加强日常交往、参与小区事务、组织邻里互助,不断探索信息化社会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高梁镇:绘出和美乡村新画卷

  群众在万州区首家五星级乡村酒店素曼庄园表演舞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齐洪德

  “感谢高梁镇政府引进这家公司,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我还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上班!”村民王美点赞的这家公司叫素曼庄园,是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引进的农旅综合体项目,王美是大堂经理,50岁的她从此成了一名职业女性。

  万州区高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顺春介绍,高梁镇政府在乡村振兴中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素曼庄园项目入驻,这个公司坐落在苎溪河畔,是万州区首个园林式国学文化庄园、万州区首家五星级乡村酒店,投资6000多万元,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实现了近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

  乡村是社会的基石,乡村治天下安。走进万州区高梁镇,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乡村振兴“诗意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1324名党员就是1324盏“灯”

  高梁镇以党建为“红色纽带”,积极探索全域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各类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发动1324名党员志愿者活跃在田间地头,投身于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基础设施完善等各条战线,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的同频共振。

  同时,依托“院落主题日”,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收集问题诉求148条,解决问题117条。以“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开展文明祭祀倡新风系列活动,发放倡议书2300余份。

良法善治润人心聚力量

  高梁镇在各村社设置了“法治宣传示范服务点”,配备法治宣传员就近普法。借助“法治宣传示范服务点”,高梁镇将法治力量下沉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帮助村(居)委会、企业查找法律风险,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维护民营企业经营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高梁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王绍山介绍,该镇切实将“平安法治链条”延伸至村(居)院落,使社会治理重心向乡村下移,实现党委主导、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城乡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万州区高梁镇党政一班人找准服务的切入点、着力点,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管所等部门打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解决企业难题。

  高梁镇人大主席孙代斌介绍,高梁镇是万州区的交通重镇、产业强镇,曾获得“重庆互联网小镇”“重庆特色商贸小镇”称号。近年来,该镇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不断拓宽招商路径,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和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建立政商交往“正面清单”,明确“有所为”7项内容;规定“负面清单”,明确“不可为”7项内容,给政商交往划定纪律“底线”,构建起“亲”“清”政商关系。

  目前,高梁镇共有民营企业527家,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截至今年7月,高梁镇已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168万元,完成全年工业固投任务的105.6%;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74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4.67%。如今的高梁镇,和美乡村新画卷已在绿水青山间铺陈开来。

调解纠纷谈得拢服务群众办得实

——记重庆市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秋秋工作室”

  周桂秋与志愿者在社区巡逻。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齐洪德

  社区警务室处于平安建设最前沿,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第一阵地。近日,万州区太白街道红光社区首个以社区民警命名的警务室——“秋秋工作室”经重新整合后全新上线。运行3年多来,该工作室作用发挥如何?究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哪些变化?9月22日,全国法治(制)媒体川渝采访行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把民警智慧融入社区治理

  红光派出所辖区为万州高笋塘核心商圈,人口密度大,重点单位多,移民等诉求群体活跃,各类矛盾交织叠加,纠纷难以化解的问题时常出现。

  社区民警周桂秋在工作中创新出“六步矛盾排解法”和“15字群众工作法”,即全面排、用心听、依法调、融理讲、倾情帮、及时访和坐得拢、谈得来、听得进、帮得了、办得实,在维护辖区社会和谐、平安稳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了将周桂秋的心血和智慧广泛融入辖区基层治理工作中,2021年8月,以周桂秋命名的“秋秋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万州首个以社区民警命名的工作室。

  近年来,红光派出所在思考推进社区治理“大格局”中,一直都在致力寻求做好矛盾化解的“小文章”,而“秋秋工作室”就是派出所在推动以“止于未发”为目标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探索。

群众相信他们能把问题解决好

  为了更好满足辖区群众的需求,“秋秋工作室”应当矗立在社区最显眼、服务群众最便利的地方,成为红光派出所“典型引领、党建统领、公安宣传、社区警务、服务群众”的一个示范点。基于此,派出所对“秋秋工作室”进行全新升级,打造出功能更全、更具特色的融合警务区。

  记者走进工作室大厅,“让服务与群众更近,让民警与居民更亲”的鲜红大字顷刻间拉近了警民关系。右转来到调解室,墙上的“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让人顿生暖意,一隅的“爱心驿站”则彰显着爱民亲民为民的深厚情怀。在这里,群众可以喝水解渴、歇脚休息、避雨借伞、急救取药、加热食物、暂存物品、给手机充电。记者左拐进入“智慧社区警务平台”,这是集“警务、社区、街道、视频侦查、治保”五大群防平台于一体的智慧办案终端,对辖区案事件能迅速反应,还能提供警务自助服务。

热心服务让矛盾纠纷不出社区

  普通警务室大多是“一处民警驻点、一处调解房间”,而“秋秋工作室”则是“一个爱心驿站、一个普法宣传站、一个社情民意收集站、一个矛盾化解‘门诊’”。在拉近警民距离、提升群众信任感的同时,工作室还建立了一套调解系统资源库,对疑难矛盾纠纷采取“会诊”化解模式,即“一统五联五治”体系(党建统领;党政协调联盟、惠企发展联盟、五长治理联盟、爱心公益联盟、乡贤自治联盟;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将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运管、城管、志愿者等人结对共建聚合力,以专业团队集中攻坚,实现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成为万州区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方。

  3年多来,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1081起,调解成功率达98.5%以上;办结停诉息访案件10件。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