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安定区多措并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兰云霄
今年以来,定西市安定区积极发挥各级综治中心作用,推动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多元化解、一站式解决,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基垒台”强化基层基础
安定区建成1500平方米的区综治中心,构建“22461”功能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接待”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今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15件;进驻的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受理纠纷1066起、调处1054起;进驻的巡回法庭收案851件,其中确认242件,诉前调解378件,速裁快审165件;为2890人次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为603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办理法律公证468起。2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治理资源,提升实战化运行水平。331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前端末梢神经作用,解决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问题。
“立柱架梁”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
加强党建引领,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安定区将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建立“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和“社区党支部—辖区单位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网格员”四级网格,推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综合发力,持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全区现划分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22个、三级网格331个、四级网格2433个、专属网格185个、微网格79个。今年截至目前,共排摸各类矛盾纠纷1736起,调处1736起,调处率100%。
“积厚成势”探索社会治理模式
积极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安定区永定路街道探索出城市社区“一网+一业+一榜”(即:城市社区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红色物业服务管理、红黑榜)治理模式,激活社会组织“微治理”;中华路街道各社区持续完善“和为贵”劝和组运行模式,践行矛盾纠纷在群众中产生在群众中化解的一线工作法;内官营镇依托“数字内官”建设推行“开门接访、点单服务、联合调处”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各类诉求;鲁家沟镇积极探索出“一核三治五联”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石泉乡积极探索出“亲友圈”说“和”确保防范疏导到位、“自治圈”说“事”确保矛盾排查到位、“法治圈”说“法”确保依法调处到位、“服务圈”说“效”确保措施跟进到位等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促进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和多元化化解;杏园乡“全科网格”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摸索出一套“三个畅通”“四个衔接”“五字服务”的“三四五”工作法,有效提升了行业性矛盾纠纷的化解。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