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触角治未病培基础解纷争
——凉州区探索诉源治理新路径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吴长恒 蔡世海
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突出重点找准焦点延伸触角,将加强诉源治理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全面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方法新路径,形成了有益经验并初见成效。
构建解纷“共同体”做实治理“大文章”
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和各类社会风险排查化解,强化综治中心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信访打头、咨询解疑、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一站式、一揽子、全链条”解纷体系,有效解决了以往当事人来回多个部门费时费力的烦心事,提升了法律服务效能。对全区矛盾纠纷和诉讼民事案件进行系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递进式分层过滤体系,进一步做到精准部署。区综治中心积极完善中心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快速解纷模式。各镇(街道)综治中心推动矛盾纠纷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缩短了调处矛盾纠纷时间,节省了诉讼费用,有效降低群众解决纠纷的门槛和成本。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解纷服务体系,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源头化解,努力让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未诉。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对司法领域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治理建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夯实解纷“硬基础”提升调解“软实力”
凉州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开展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创建活动,建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560个,其中镇(街道)调委会48个,村(居)调委会47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7个,组建477人的区级调解员队伍和181人的调解人才专家库,全面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遍布城乡、覆盖全域的多元化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立足本地矛盾纠纷实际和调解员专业特长,整合专项法律工作主体力量,组建“老王说理室”等特色品牌个人调解室28个,逐步实现“品牌效应”,推动多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同时,对各调解室常驻调解员、特邀调解员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金牌调解员”介绍经验、调解案卷互评等形式,不断提升调解能力,提高调解质效。
“五治”融合营造源头解纷减诉“大环境”
凉州区结合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狠抓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建设,探索出发挥党委“向心力”、夯实基层组织“自治力”、激发行业部门“行动力”、发挥司法裁判“引领力”、提升联动解纷“运转力”和坚持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聚‘五力’融‘五治’”诉源治理新机制,构筑起了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坚持政治引领,建立党政主导、部门主责、齐抓共管的领导工作格局,将诉源治理融入基层党建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依法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发挥法治保障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等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法律法规宣传,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全社会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积极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不断加强“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宣教载体,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把德治教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道德激励营造文明乡风。积极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探索创新协商机制,搭建“好商量”睦邻中心、“家门口的协商”“村务民主协商会”等平台,推行“板凳会”“议事亭”等议事活动,推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更多矛盾纠纷止于未诉、化于未发。充分发挥智治支撑,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凉州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徐俊生告诉记者,全区政法系统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围绕夯基、拓面、提质、增效四个维度,加快构建高水平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