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安之花”在沙漠中绽放
——民勤县践行“枫桥经验”推进平安建设纪实
今年以来,民勤县紧紧围绕“平安民勤”建设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靠前服务,预防调处并重,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行动,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有效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高站位推动,全面筑牢稳定基石
精心谋划推动。坚持把人民调解作为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制定《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全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聚焦党委政府“要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和社会矛盾纠纷“难事”,常态化开展摸排,主动介入、妥善调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末端治理为源头防范,实现了“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
完善运行机制。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民勤县人民调解工作考评细则》,完善组织体系、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规定,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制定《民勤县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办法》,先后为800余起案件发放个案补贴9万余元,有效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强基层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维护稳定“桥头堡”作用,大力开展司法所建设标准化、执法规范化、管理精细化、队伍专业化、运行信息化、服务常态化“六化”建设,司法行政干部定期深入村社、农户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和上门式服务,做好群众身边的“和事佬”。
全覆盖建网,健全完善组织体系
下沉资源力量。坚持“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委员会;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建立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95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2216名,个人调解室18个,变群众上访为人民调解员下沉走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扩大组织覆盖。坚持“谁主管、谁组建”原则,围绕医疗卫生、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征地拆迁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6个,实现了重点行业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统筹综治、公安、法庭、司法行政等资源,在县综治中心开设人民调解工作专区,6名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驻站服务,为防范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专业能力。选聘调解经验丰富、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组建人民调解专家库,邀请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员等35名法律工作者担任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或特邀人民调解员,完善“警司联调”“检司联调”“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面对面指导、一对一帮带,现身说法、以案释法,有力提升了专业化调解水平。
规范化调处,着力培育德治新风
加大要素支撑。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采取谋划想在先、书记带好头、组织建到底、基层挺于前、保障立稳脚的“五步工作法”,推进人民调解阵地前移、服务前置、力量前倾,全力落实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工作,实现纠纷排查无“盲区”,调解服务“零距离”。
保障法律供给。投资100余万元,建成集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公证律师、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为一体的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法律服务终端和“12348”电话咨询热线,线上线下不断档,24小时全天候服务,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不良资产清收等宣传教育180余场次,全力满足居民群众法律需求。
打造法治品牌。坚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人民调解全过程,积极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化创作、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四大品牌”,灵活运用图解、动画、小视频、案例选编等方式,将法治阳光洒向千家万户。加快法治乡村建设,打造19个法治乡村(社区)示范点,深入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全县每村培养3名“法律明白人”,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倾全力守护,聚势打造平安环境
优化法治环境。积极整合优质法律服务资源,采取“调解+普法宣传”“调解+法律援助”“调解+公证服务”“调解+律师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贴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着力营造了居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防范风险隐患。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要节点,加强涉疫矛盾、邻里纠纷、债务清偿、婚姻家庭、农民工工资等领域,大力开展无案件、无事故、无信访的“三无”创建活动。
截至目前,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00多件,律师参与处理信访事项160多件,实现案结事了,有力推动了平安民勤、法治民勤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