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面对面 治理实打实
——宕昌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推进平安建设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曹治
今年以来,宕昌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紧紧围绕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内容,探索推行面对面察民情、话民忧、听民意、化民怨、解民难为主要内容的民情面对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全方位化解群众诉求、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宕昌样板”。与2021年同期相比,全县矛盾纠纷下降41%,命案下降100%。
农家院落面对面
躬身贴耳察民情
宕昌县赋予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社干部矛盾纠纷排查职责,结合半月一次对重点户走访、一月一次对所有农户走访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家常里短、百姓关切。全县普遍建立由乡镇政法委员牵头负责,由340名乡镇驻村领导任一级网格长,1486名帮扶干部、乡村干部任二级网格长,4823名乡贤“五老”任十户联防(保)网格员的基层社会“治理网”,并指导督查落实走访制度,确保网格内群众反映的事有人管、有人办。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大力推广“码上扫、马上办”,健全反映举报线索奖励机制,实现“接、转、办、督、评”闭环管理,累计受理群众线上事项466项,办结312项。
送法上门面对面
拉近距离话民忧
建立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政法干警结对包抓村社机制,将340名政法干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实现“一村一律师、一村一干警”。特别是把上门女婿纳入“关爱行动”服务对象,以案释法,开设法律咨询热线电话31部,累计接听热线电话762人次,成功调处家庭矛盾102起。为2519名社区矫正对象等七类重点人群制定“一户(人)一策”方案,靠实乡镇、派出所、村委会、家庭“四方”责任,点对点落实帮扶和稳控措施,实现责任到人、管控到位。
周四集中面对面
换位思考听民意
健全完善周四集中面对面工作机制,每月前三周的星期四,结合进村入户开展重点工作,在有矛盾纠纷的村社,由帮扶和驻村干部组织召开村级民情面对面会议,全面掌握民情民意,现场受理调处群众矛盾纠纷;每月第四个星期四,由乡镇政法委员组织召开由各村群众代表参加的民情面对面会议,集体会诊、集中解决村级面对面会议中无法办理的问题。乡镇党委对群众诉说的问题每月一汇总,明确工作措施和办理时限,逐项解决,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阳光调解面对面
公开透明化民怨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工作力量,成立乡镇阳光调解组织25个,邀请乡贤“五老”成立村级调解组织340个,前移解纷关口,形成纠纷调处不延迟、服务下沉“零距离”的诉源治理新机制。对邻里不和、村级事务不公等纠纷,由村级调解组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对村级调处无果的,按照精准识别纠纷、分类移送线索、化解矛盾纠纷、提前介入指导、及时反馈结果的五步调解工作法,通过公开听证、司法确认等方式,公开调处,实现大事不出乡;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或信访案件,邀请律师现场说理释法、解疑释惑,直到当事人信服,实现矛盾不上交。
带案下访面对面
放下架子解民难
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等各项工作制度,33名县级领导定期深入联系乡镇和村社,对重点信访案件定县级领导、定包抓人员、定办理时限和包实地调查、包妥善处置、包平安化解,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严格执行领导接访制度,县、乡两级每周确定1名领导干部现场接待信访群众,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