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瓜州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为核心,创新构建社会治理“三画像”模式——通过精准勾勒“源头像”、扎实描绘“主体像”、畅通绘制“渠道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持续擦亮“暖心瓜州”基层社会治理名片,让基层治理更显精准、更具效能。
精描“源头像”
下好预警研判“先手棋”
瓜州县坚持“预防为先、源头治理”,织密“县—乡镇—村(社区)—网格—楼院”五级排查网络,深度融合“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小组“情报员”与网格员“活地图”作用。依托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紧盯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劳资争议等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摸排;在重大项目推进与敏感时期组织专项排查,对重点区域、人群进行“地毯式”走访。建立矛盾纠纷动态台账,实施风险分级管理,明确责任人与化解时限,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
今年春耕期间,梁湖乡岷州村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张某与李某因耕地引水顺序争执,可能引发群体冲突。网格员立即通过“陇情E通”APP上报,乡镇综治中心启动“清单式”管理机制,联合水务专员实地勘查,并在“邻里小院”组织双方协商。通过梳理历史用水记录、制定轮灌方案,仅用半天便成功化解这场“争水风波”。
细绘“主体像”
打造多元调解“终点站”
今年5月,渊泉镇居民王某因楼上漏水导致装修受损,多次协商无果后前往县综治中心。中心启动“1+3+X”联调机制,由调解员、司法所干部、值班律师、物业代表组成调解小组,现场勘验定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王某感慨:“几个月没解决的事,在这里两小时就谈妥了,既高效又暖心!”
面对欠薪纠纷、邻里积怨、信访诉求等各类难题,瓜州县秉持“有矛盾找综治中心”理念,以“实用、实战、实效”为导向,做实综治中心这一调解主体。中心按照“1厅+N室”模式,设置群众接待大厅及纠纷调解室、诉调对接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大厅整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诉求受理、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10个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接访、法律咨询、调解、诉讼、心理咨询、仲裁”等一站式服务。这里不仅是纠纷化解平台,更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确保群众烦心事“只进一门、只跑一地”。
畅通“渠道像”
搭建法律服务“连心桥”
瓜州县积极构建“网上+网下”双轨并行的诉求表达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线下整合现场受理、网格排查、“三调对接”、部门报送、上级交办、主动走访等多渠道收集诉求,搭建“村民代表会”“村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等多元议事平台,培育“老娘舅说事团”“聂建伟调解室”“三孝调解堂”“乡贤调解室”“广说好商量”等特色调解品牌,创新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坐诊制”,通过“面对面会诊”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实现基层服务“零距离”。
南岔镇一起历时三年的征地补偿纠纷,经当事人多次上访未解。今年2月,县法学会指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包案,通过调阅原始资料、组织现场听证,明确政策适用,最终引导双方依法达成协议。专家“坐堂问诊”既化解了积案,更彰显了法治的公正力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魏世东)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