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充满活力
——平凉市崆峒区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清晨的阳光洒满崆峒区综治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辖区各网格的动态信息:“解放中路社区3号楼楼道堆放杂物,已派网格员清理”“盘旋路十字发现流浪犬只,联系城管部门处置”……工作人员手指轻点,一条条指令从这里发出,一件件民生事在网格内快速办结。这是平凉市崆峒区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的日常一幕。如今,这座集指挥调度、矛盾化解、服务群众于一体的“综治中心”,正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让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充满活力。
构建“一屏观全域 一网管全辖”指挥体系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遇到跨领域的问题,常常是‘踢皮球’。现在有了综治中心这个‘总指挥部’,信息通了、力量合了,问题解决快多了。”崆峒区综治中心主任介绍道。
今年以来,为破解基层治理中“条块分割、信息壁垒、力量分散”的难题,崆峒区综治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整合公安、城管、民政、应急等15个单位常驻全区划分693个网格,选聘1153名人民调解员,“老街坊”“杨大姐说和”等6个群众性调解工作室。693名网格员严格落实“一日两巡五访五问”制度,开展“敲门问需行动”,推动20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与22个基层派出所深度融合,实现工作力量、资源、数据信息与安全隐患“一共享”。网格员在巡查中可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中心接到信息后,根据事件性质自动分流给相关部门,限时办结、全程跟踪。
今年夏天,中街街道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某老旧小区因暴雨导致地下室积水,居民家中电器被淹。信息上传至平台后,中心立即调度住建部门排水、民政部门发放救灾物资、社区做好群众安抚,仅用3小时就解决了问题。“以前这种事,居民找社区,社区找住建,来回沟通就要大半天,现在平台‘一键派单’,各部门协同作战,效率提高不止一倍。”中街街道综治专干感慨道。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受理各类事件3.2万件,办结率达98.7%,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24小时内。
激活“网格细胞”让治理力量沉到群众“家门口”
“大妈,您反映的小区路灯不亮的问题,我们联系供电所了,明天就来修。”8月26日,在崆峒区西郊街道广场社区,网格员王芳正在给居民反馈问题处理进度。作为综治中心延伸到基层的“触角”,像王芳这样的网格员,全区共有693名,他们穿梭在楼栋院落、田间地头,成为基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
崆峒区将全区划分为693个基础网格、236个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吸纳楼栋长、志愿者、离退休干部等组成“网格服务队”,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综治中心制定《网格员工作职责清单》,明确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矛盾调解等8项任务,通过“每月培训、季度考核、年度评优”提升履职能力,同时建立“网格事件处置奖励机制”,让网格员干有劲头、评有依据。
今年4月,崆峒镇寨子街村曾因征地拆迁引发多起矛盾,网格员李军红逐户走访,记录村民诉求,及时反馈给综治中心。中心协调镇政府、拆迁办、律师组成专班,召开5场听证会,最终拿出方案,37户村民顺利签约。“网格员离群众最近,他们的一句话,比我们开十场会都管用。”崆峒镇党委书记说。如今,网格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得到初步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
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原本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没想到在综治中心一次就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刚办完工伤赔偿调解的市民张先生满意地说。在崆峒区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整合了信访、司法、妇联、人社等部门的调解力量,设立“法官工作室”“律师咨询台”“家事调解室”,为群众提供“受理—调解—仲裁—诉讼”全链条服务。
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矛盾,中心推行“递进式调解”:先由社区调解员进行初期疏导,未果则移交中心“金牌调解员”介入,涉及法律问题的邀请律师参与,仍无法化解的引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今年以来,中心已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070起调解成功率达98.68%。
对于疑难复杂纠纷,中心创新“综治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不久前,某小区业主因物业收费问题与物业公司发生冲突,双方情绪激动。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吹哨”召集住建、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现场办公,一边安抚业主情绪,一边核查物业收费标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以前群众有矛盾,不知道找谁解,现在综治中心就是‘矛盾终点站’,来了就能有人管、有人办。”常驻中心的调解员老马说。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崆峒区综治中心以实战化运行为突破口,让基层治理的“大脑”更灵、“手脚”更畅、“触角”更敏。如今,行走在崆峒大地,无论是城市社区的精细管理,还是乡村院落的和谐安宁,都印证着基层治理的“活力密码”——那就是把治理重心沉到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共同奏响社会和谐的“交响曲”。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