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进嘉峪关市钢城街道兰新社区的楼栋,退休干部张阿姨就挎着布包出了门——今天要去独居的李奶奶家,捎上新鲜蔬菜。“张姐又去‘上班’啦?”楼道里的招呼声,道出了这里志愿服务的日常。在兰新社区,志愿服务不是口号,而是无数温暖片段串起的链条,像支灵动的“画笔”,为基层治理画卷增添烟火气。
党员带头,让“画笔”有了最稳的“笔杆”。社区党委书记领着专班,每月开“志愿服务诸葛亮会”,党员围坐琢磨民生小事:“王大爷家灯泡该换了”“凉亭长椅松动了”……这些都成了党员先锋岗的“任务清单”。退休教师李师傅三趟调解,解开两户因漏水结下的“疙瘩”;年轻党员小周午休时帮助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缴费记录成了最鲜活的“党性作业”。党旗在志愿服务的队伍里飘着,居民心里就踏实。
居民需要啥,“画笔”就往哪儿“添彩”。社区六大特色岗位个个“接地气”:“民情信息员”小陈记着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谁家老人需买药;“纠纷调解员”刘叔揣着创可贴,递杯热茶就能化开矛盾;志愿者小王每周三帮独居赵奶奶打扫,听她讲过去的故事;暑假里,大学生带着孩子们画画、做手工,笑声传过街对面;待业的小吴想学技能,社区马上联系培训老师,如今她已经持证上岗。“需要啥就来啥,比自家孩子还贴心!”居民们的念叨,是最实在的点赞。
你帮我搭把手,画笔就有了“七色盘”。社区像“黏合剂”,把学校、企业、公益组织都拉进圈子:建设路小学的“环保小卫士”捡垃圾,小手捧着塑料瓶的认真模样令人动容;恒申电业师傅带着工具箱上门,“大爷,插座松了,我帮您换”;公益心理咨询师每周坐班,陪居民解心结;连小卖部王老板都成了“联络点”,找志愿者问他准没错。
干得好有甜头,“画笔”总也“用不秃”。星级志愿者榜单一贴,街坊就围拢来看:“张阿姨都四星啦!”“小李这月服务50小时,真棒!”表彰大会上,披红戴花的志愿者站在台中央,掌声比过年还响。这份认可,让老人觉出“老有所为”,让年轻人感到“助人光荣”,连孩子都盼着长大评“星级”。
在兰新社区,志愿服务如空气般自然:灯坏了有人修;有难处群里喊一声就有人应。这支由党员、居民、学生、商户共握的“画笔”,还在继续描绘——画老人的笑、孩子的光、邻里的热乎气,把基层治理画卷,画成每个人心中的“幸福家园”。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