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水市秦州区以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为主线,做实“三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聚合资源、明晰流程、压实责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化解,变单一调处为多元解纷,有效破解基层矛盾纠纷“发现晚、介入散、化解难”的困境。
2024年4月,秦州区金桥小区3号楼与4号楼的居民,因公共设施问题矛盾一触即发,一边是燃气管道改线引发的怨气,一边是暖气施工受阻点燃的怒火。
当社区民警左玮赶到现场时,两栋楼居民的对抗情绪已达高点。矛盾的导火索是在燃气管道安装中,因3号楼部分住户反对,燃气公司被迫更改了通往4号楼的管道线路,导致4号楼供气压力不足。紧接着,在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中,3号楼更换暖气管道需在4号楼院内施工,彻底点燃了4号楼居民的怒火,坚决抵制施工。
这起涉及人数较多、随时可能升级的纠纷,被社区民警通过智慧平台研判为“红色”风险等级。
“单靠社区或派出所,很难彻底解开这个结。”左玮说,他们立即汇报上级并启动“三调对接”响应机制。
这一机制不只是简单的部门力量集合,而是“人民调解打基础、行政调解抓关键、司法调解强保障”联动化解模式的重要支撑。
很快,街道综治中心协调的司法所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经理、专业律师等力量悉数到场。调解现场,司法所和律师提供法律依据,厘清权责边界,社区干部和物业经理摆事实、讲情理,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民警则负责控制局面、稳定情绪。调解力量聚焦“如何既保障施工又维护邻里和谐”这一目标协同发力。
经过多轮沟通协商,僵局终于打破。双方同意恢复燃气管道原设计路线以解决供气问题,同时4号楼居民也接受了在保障其权益前提下的暖气管道施工方案。一场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邻里纠纷,在“三调对接”机制的高效运转下成功化解。
这起群体性纠纷多元化解背后,是秦州区为“三调对接”机制搭建的坚实底座。在区级层面建成实体化运行的综治中心,整合法院速裁团队、人社、妇联等专业力量入驻;在镇街、社区设立“三调对接”站(室)及特色调解室,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网络。
专职调解员、轮驻部门骨干、特邀律师、行业专家担当调解员,与社区网格员共同组成多元化调解队伍。公安机关深度融入大调解网络,对非警务、适宜调解的纠纷前端介入、精准分级、智慧流转。
对劳务纠纷、家事矛盾等适宜调解的案件,法院将立案窗口前置在综治中心,经当事人同意可委托矛调中心先行调解,法官同步指导;信访部门也将涉法涉诉或适宜调解的信访事项精准导入该机制。同时,成员单位还能通过智能回访、实地巡查进行“复查”,严防矛盾反弹,确保化解实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通讯员 陈艳梅)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