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一扇门” 解开“千千结”
——宁县综治中心精准排查化解风险隐患二三事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今年以来,宁县综治中心深刻把握“枫桥经验”源头治理要义,将“末端激活”的着力点精准锚定在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上。通过力量沉底、触角延伸、智慧赋能,织密织牢基层感知网络,力求将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化解在初始,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帮助七旬老人追回辛苦钱
今年6月,宁县中村镇73岁的老人巩某看着手机上一条醒目的转账提示欣喜万分,他期盼9年的务工费终于安然入账。一个月前,他还深陷于2016年某建筑工程完工后遗留的1.1万元务工费拖欠困境中。
2016年,巩某曾在一处建筑工程工地从事泥瓦工一年半之久,工程结束后,1.1万元的辛苦钱却迟迟未能兑现。9年时光里,老人记不清多少次奔波索要,这笔被拖欠的费用,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
宁县综治中心接到老人诉求后,调解员第一时间与对方取得联系,沟通过程中,工作人员既清晰阐明相关法律法规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严肃后果,又以情理相融,唤起对方的诚信担当意识。经过多次释法说理和耐心督促,承包商最终认识到责任所在,主动承诺一月以内支付这笔迟来的工钱。
从老人踏入综治中心大门到微信收款提示音清脆响起,短短不到一个月,一场跨越9年的欠薪纠纷得以圆满化解。收到欠薪的那一刻,巩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真没想到,跑了9年没结果的事,综治中心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
这场高效联动,正是宁县综治中心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为民解忧平台的缩影。
用“六尺巷”典故巧解耕地纠纷
宁县新宁镇村民贺某与李某两户人家承包地相邻,但由于贺某常年在外打工,近日回家发现李某耕种侵占他家耕地1.5米,且已耕种多年,要求退回并补偿,而李某坚持边界历来如此,并未有所变动。随着矛盾的升级,双方甚至有过肢体冲突。
网格员王小军在日常排查中发现这起邻里土地纠纷后,立即上报镇综治中心,接到情况后镇综治中心立即组织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并指派调解员黄某现场化解。调解员黄某协调村委会深入调查,走访双方家庭、查看历史地契、询问周边村民等,力求全面了解争议土地的历史与现状,明确双方的主张及依据。在掌握了足够信息后,镇村干部和调解员黄某召集贺某与李某,通过“背对背”讲解“六尺巷”历史背景和故事,“面对面”讲亲情、谈友谊,“点对点”普及有关法律、讲明事由道理,引导双方理性表达各自诉求,鼓励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难处。
在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下,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最终出炉——在争议土地上设立明确界碑,对以前事情既往不咎。在调解员及村委会见证下,双方握手言和签署了和解协议。
“其实两家人也没有啥大矛盾,都是憋着一口气,谁也不愿意退一步,以至于小事升级,听了‘六尺巷’的经典故事后,双方都想通了,都愿意主动退一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重拾了往日的和睦。”调解员黄某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