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小板凳”普法课堂“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5-06-18 10:25:55     来源:甘肃法治报

6月13日上午,古浪县富民新村法治广场上,悠扬的“凉州贤孝”唱腔与群众的掌声、欢笑声交织。由武威市司法局联合市委讲师团、市妇联开展的“抵制高额彩礼 法治引领新风”主题宣传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一场将非遗与法治宣讲深度融合的“精神盛宴”,让文明婚俗理念乘着传统曲艺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这是武威市司法局深化“法治进乡村”主题宣传的生动一幕。

今年以来,全市司法系统创新打造“板凳课堂”等普法载体,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额彩礼人犯难,掏空家底把账欠;文明婚俗有法护,夫妻同心日子甜……”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董永虎怀抱三弦,以“凉州贤孝”为载体,将民法典中“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法律条文,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文明婚俗要倡导》。生动的唱腔、通俗的语言,让法律知识变得鲜活可感,台下群众不自觉跟唱,现场气氛热烈。

“我们把国家级非遗‘贤孝’搬上普法舞台,用老百姓喜欢的唱腔唱出法治的声音。”武威市司法局副局长何虎基介绍,“就说邻里纠纷吧,以前调解时总有人觉得‘伤面子’,现在编成《三尺巷》的唱段,‘让他三尺又何妨,法律撑腰心不慌’,老百姓听着乐,道理也听进去了。”

“武小宣”巾帼理论宣讲员结合本地因彩礼引发的矛盾纠纷案例,用“家常话”解读法律责任;公安民警则通过情景短剧还原“婚托”“酒托”诈骗套路,提醒群众警惕婚恋陷阱。这种“宣讲+文艺”“宣讲+互动”的形式,让法治宣传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

“遭遇天价彩礼该怎么办?”“民法典对借婚姻索取财物如何规定?”在“文明婚俗我践行”知识竞答环节,主持人话音未落,村民们便纷纷举手抢答。答对者在收获法治主题纪念品的同时,也将文明婚俗的法律知识记在了心里。

“这样的活动太接地气了!乡妇联组织今年已调解多起因彩礼引发的矛盾纠纷,这样的流动课堂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及时雨’。”干城乡妇联主席感慨道。古浪县干城乡一名干部也表示,非遗普法既传承了文化,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动能。

活动现场,律师团队还针对离婚冷静期、夫妻共同债务等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提供一对一咨询。村民王大姐听完宣讲后感叹:“以前觉得彩礼是‘面子’,现在才明白,婚姻幸福不能靠钱堆,法律保障才是硬道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