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两家有些矛盾,通过网格员组织的‘小板凳+’调解,释法说理,我们的矛盾也化解了,关系更加和谐了,有时双方有困难也能互相帮助,彻底冰释前嫌。”近日,瓜州县河东镇双泉村依托“小板凳+”调处一起矛盾纠纷后,该村村民冯某说。
近年来,瓜州县依托“小板凳+”调解,组织迅速、形式简单、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组织小板凳调解成员将板凳搬到农户家、停在庭前屋后、坐在街头巷尾,主动采取靠前调解、源头治理方式,与群众面对面话家常、唠里短、聊琐事,充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
“小板凳+”调解方式,主要针对邻里纠纷、债权债务等诱因清楚、事件简单的一般矛盾纠纷,通过上门疏导、恳谈交流等形式,“理”“情”并用、定分止争,让矛盾纠纷调解更有温度、更有效率。
网格员化身“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争议和事佬”,他们走街串巷在群众身边积极收集邻里纠纷隐患、排查信访苗头性问题,争取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矛盾化解在一线。
在调解过程中,他们不把调解程序化、死板化,采取“院落会”“板凳会”“地头会”等方式,把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延伸到村民院落、百姓家中、田间地头,实现了矛盾纠纷调处从“灭火”向“防火”转变,从程序化调解到“板凳炕头”拉家常的转变,在源头治理上下好“先手棋”,化解“小矛盾”,积累“大平安”。
在调解完之后,坚持回访制度,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按照“谁调解、谁负责”原则,压实主办调解员矛盾纠纷调处的第一责任,坚持做到“一案一台账”“一案一回访”,真正做到了排查-受理-调处-化解-跟踪的“五步”闭环调处法,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治理格局。
“自‘小板凳+’调解机制推行以来,我们村很多的矛盾坐在小板凳上就能解决,群众非常满意,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双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荣说,小板凳调解快捷方便,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维护了邻里、家庭关系,促进了辖区的和谐与稳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魏世东)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