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平安密码 增进民生福祉
一一泾川县城市社区创新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近年来,泾川县城市社区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枫桥式”综治中心建设,探索形成“一个中心、三种渠道、四支队伍、五个提升”的“1345”工作机制,全力破解“平安密码”,增进民生福祉。
“一个中心”构筑基层治理“主阵地”
“通过你们的调解,我和邻居已经和好了。” 3月28日,社区居民张女士向综治中心调解员老杨“报喜”道。
城市社区综治中心成立以来,老百姓遇到大事小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中心调解员。综治中心按照“只进一扇门、办成一揽事”的理念,把“三大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作为落实主动创稳、主动创安的有效抓手,建成综治中心标准化服务大厅,打造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心理疏导、网格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全面优化工作流程,确立一体化运行、常态化研判、集约化攻坚、全程化跟踪、制度化保障的实体运行标准。强化综治中心研判、预警、调度职能,做到矛盾隐患周上报、月汇总、季研判,实现分级预警、实时交办、限期处理、跟踪回访的闭环式管理,优化工作流程,靠实工作责任。
“三种渠道”畅通民意表达“连心桥”
“没想到,现在反映问题这么方便,动动手就可以了,而且反映的每个问题都有回应,真正做到了高效为民服务,”社区居民田女士说。
城市社区搭建“自下而上发现问题、自上而下统筹调度、上下联动闭环落实”的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实战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线上通过用好“泾水e 家亲”“陇情e通”“平凉快办·平安键”等数字信息化平台,线下通过组织社区用活“民呼我应”机制,每月定期下沉小区、楼院、家庭,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各类问题,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联动快速调处机制。用足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优势,建立“四调”对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主动对接各类矛盾纠纷,确保情报信息全量掌握、矛盾纠纷及时处置。
“四支队伍”当好风险化解“主力军”
城市社区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全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力量,组建“四支队伍”(网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人民调解队伍、品牌调解队伍),当好风险化解“主力军”。将8个社区划分63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63名、兼职网格员925名,推动工作力量下沉网格;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吸收社区职工、退休干部、民间文艺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退役军人、在职党员等多名志愿者,组织开展普法宣传、隐患排查、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社区治理工作;遴选培育“法律明白人”,共同参与开展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小区管理等工作;成立“小杜说事”调解室、张凯垣工作室等四个品牌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多渠道化解,通过“小微”平台实现联动治理效能。
“五个提升”激活平安建设“助推器”
城市社区将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提升信息运用、提升宣传能力、提升矛盾纠纷调解化解质效、提升精准管控水平作为激活平安建设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社区E家亲、“陇情e通”等信息化平台作用,为指挥调度、动态管控、科学防范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小区、楼栋广泛开展走访摸排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全面加强特殊人群日常监管、入户走访、困难帮扶,实行“一人一策”精准防范,做到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表上有人、心中有数”。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利用各种时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群众法治意识,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