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治理资源释放治理活力
——山丹推进社会治理“模块化”实战运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何明霞 通讯员聂明华
数据赋能精准预警、网格服务管理全覆盖、群众诉求反映全响应……今年以来,山丹县紧密结合主动创稳行动,健全完善“标准规范、运行顺畅、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整合治理资源、释放治理活力、提升治理质效”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模块化”实战运行。
建好社会治理“指挥部”
山丹县构建结构层次清晰、职责分工明确、运转协调高效的指挥调度机制,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组织调度,行业部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治安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1+N”联动响应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网化解”、社会事务“一网统管”。
山丹县最大限度集约力量,组织人力、资源、场地、设施,全面推进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司法便民服务中心“三合一”建设,实现县乡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实体化运行。目前,全县8个乡镇、12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六有”“八化”达标率达95%以上。
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平台和山丹县数字化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综治中心+智能化”预测预警预防工作运行模式,及时通报预警、防范处置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平台共预警事件33件。
构建纠纷化解“作战部”
山丹县搭建多元调处新平台,明晰8个乡镇、30个部门工作职责,健全“行调、访调、诉调、检调、联调”多元对接机制,打造“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揽子化解”全链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700多件,调处947件,司法确认415件,调解成功率为55.47%。
拓展源头解纷新路径,全面推进“三官一师一员”进村(社区),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疑答惑、纠纷化解;深化“五治三团”融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作用,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解决各类民生实事16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330余起。
创新诉源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赋强公正方式的“自行和解+赋强公正+法院执行”和“人民调解+赋强公正+法院执行”,司法确认方式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法院执行”,调解审查确认方式的“专业调解员调解+审查确认+法院执行”,判决确认方式的“速裁快审+判决确认+法院执行”四大模式,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前后衔接、层层发力、多方参与、一体推进。
打造为民便民“联勤部”
山丹县结合城郊镇管理体制改革,将6个社区调整为12个,网格从46个增加为100个,农村以自然村为主,设置网格113个,划分设置专属网格12个。通过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充实网格服务力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依托丹城小管家、平安山丹公众号建设“码上反映”平台,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细化工作流程,采取简单问题“马上办”、一般问题“分级办”、重点问题“派单办”、难点问题“会商办”的方式,快速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共受理交办各类群众诉求460余件,处置率达95.64%,满意度达96.37%。
全力推进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委托第三方社会心理服务组织运营管理,配备专兼职心理服务咨询师7名,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
守牢平安建设“参谋部”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山丹县将各乡镇、各职能部门日常履行平安建设职能、落实社会治理措施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常态化跟踪掌握提示提醒、分流转办、督促督办、预警事项等方面的处置整改情况,为平安建设日常考核提供依据。
制定《山丹县网格员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细化网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评、待遇等制度。目前,已聘用专职网格员225名、辅助网格员120名,调整配备村级主动创稳网格员111名,评选奖励优秀网格员40名。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业务工作“一网通考”,聚焦信息排查报送、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隐患处置、服务事项办理以及事项分流转办交办督办等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综合采用线上绩效评价和线下定性评价等方式,对各级综治中心工作情况进行全要素绩效管理、全流程量化考核,确保综治中心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责任编辑: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