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旅怡人 以法润心
——省文旅厅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聚法治之力,筑发展之基。近年来,省文旅厅充分发挥法治引领服务保障作用,坚持以文化人、以旅怡人、以法润心,不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2020年至2022年,省文旅厅连续三年在全省法治建设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厅机关1个集体荣获全国“七五”普法先进集体。
在第13个“中国旅游日”甘肃分会场主题日暨全省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上,旅游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月19日拍摄) 省文旅厅供图
健全机制 为法治化文化添“动力”
省文旅厅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研究制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甘肃省法治文旅建设规划(2021—2025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系统部署文化和旅游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做深做实,落地见效。
“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至少讲一堂法治课,每年集体学法不少于6学时。领导干部每年通过一次学法考试。每年自主学法不少于30学时,并做好学法讲法用法笔记……”省文旅厅建立厅党组统一领导、法治机构牵头组织、责任单位(处室)分工负责、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法治工作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法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省文旅厅加强丝路法治文化、黄河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等法治题材资源的挖掘整理,设计法治文旅LOGO、法治文旅宣传形象——“如意小獬”,并广泛应用法治建设各个环节,打造出更有辨识度的法治宣传品牌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实践创新。
突出特色 推动法治文化创新性发展
一段有趣的民法典快板宣唱、一曲动听的法治文旅之歌、一段接地气的谨防养老投资诈骗普法动漫剧……省文旅厅依托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各级文艺院团、文化馆和画院,持续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创作,培育、挖掘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不断充实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
同时,以创新转化传承法治精神,发挥甘肃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挖掘敦煌壁画、敦煌遗书、甘肃汉简等各类文化遗存中的法治元素,以及法治名人、法治典故编入戏剧、舞蹈和音乐创作,印制旅游推介手册、旅游线路指南,有力推动甘肃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要立足“可用、有用、管用”,让民众在阵地中获得法治体验、增强法治认知、提升法治素养。对此,省文旅厅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不定期宣传发布宪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故事、法治漫画等阅读题材,有效覆盖群众10多万人次。
今年3月9日在“陇原儿女心向党”群艺骑兵文艺演出活动中,省文化馆普法志愿者足迹遍布靖远县乌兰镇、三滩镇、糜滩镇等8个乡镇,群众看了精彩的节目后纷纷点赞:“这种形式的普法宣传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没有接触过的法律知识,以前遇上什么事都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观看演出和学习宣传册里的法律知识,懂得了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融合创新 提升法治文化引领力
省文旅厅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更新建设模式,探索融合机制,锁定普法宣传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积极推进基层普法工作走向深入。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了解了许多被岁月渐渐淡忘的非遗文化,而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肩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今年4月,肃南县保护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活动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肃南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扩大社会传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以文化传承引人向上向善,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系列活动,实施乡村旅游带头人、“三区”人才等专题培训项目,将优秀文化传承作为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线路评选重要指标,让先进文化植根村镇、植根基层,实现以文化熏陶、道德滋养催人向上、引人向善。组织开展全民法治图书阅读、微动漫和微视频创作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广泛传播,品牌引领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法治文旅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这个民法典口袋书很方便,我们可以随时查阅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希望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第13个“中国旅游日”甘肃分会场主题日暨全省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上,市民王海轩说道。
省文旅厅结合文旅业特色,实施精准普法,推出“业务+普法”“便民+普法”“旅游+普法”,编创文旅领域涉老诈骗防范快板、海报、普法微动漫视频,开展以 “如意小獬E普法”等活动,打造适合不同群体丰富多样的普法产品,提升文化素养,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韩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