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窑镇:深耕“小网格” 助力“大治理”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见习记者 鲜晓苏 通讯员 吕晓琴
今年以来,永昌县红山窑镇坚持以党建引领“换赛道、强治理、优服务”为目标,将阵地建到网格、力量沉到网格、服务做到网格,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用足用活“小网格”,让“小网格”实现“大作为”,全力打造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强组织建队伍,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镇政府充分考虑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历史沿革等因素,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职责明确”的原则,积极完善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各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建立完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畅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聚资源激活力,拓展乡村治理“舞台”
红山窑镇充分融合党建资源,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社情民意熟”的网格优势,积极化身为政策的“宣传员”、维护稳定的“信息员”、平安建设的“守护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特殊人群的“服务员”、人居环境的“保洁员”,主动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大事小情”,及时上报、及时帮助、及时解决,让每位村民成为网格的管理者、服务者及受益者,切实织密基层党建之网、治理之网、服务之网,着力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格局。
建机制优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以“小网格、大服务”为导向,坚持以“村为网、社为格”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让网格范围划分更明确、网格员职责区分更精准、网格运行更规范,结合“党小组+网格员”基层治理机制,组织网格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小板凳课堂”“微宣讲”形式,用接地气的语言,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实践养成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以“文明风”推动乡村文明,实现乡村治理与培育文明新风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