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静宁 春风行动
——静宁县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一年春做首,万事行为先。今年年初,静宁县司法局制定《静宁县“2023·法润静宁·春风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实施方案》,分时段多批次压实各行业领域“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发动司法所全员带动24个乡镇和1个城市社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2023·法润静宁·春风行动”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抢抓农村春播备耕、学校集中开学的有利时机,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赶庙会、中心乡镇(街道)法治集中宣传、春季开学季法治护苗专题行动、法治大讲堂培训“五大行动”。
细化活动方案 让工作顺起来
静宁县司法局制定翔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活动有序有力顺利开展。扎扎实实完成好规定动作,充分涵盖“法律八进”各项内容。
静宁县司法行政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法治建设“抓前端、治未病”上下功夫,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公证、行政复议、仲裁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非诉讼与诉讼解纷机制协调衔接,做足预防功夫,努力构建“无讼”县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扎根基层、遍布城乡的优势,配套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实现“三网联通”,配齐24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网格长、网格员,配合综治中心每月入户“过筛子”“拉网式”全面排查摸清各类隐患苗头,实现预防为主、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广泛宣传发动 让氛围热起来
静宁县司法行政部门利用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全面宣传“2023·法润静宁·春风行动”主题普法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线下举办多种内容的培训班,普法人员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条幅、播放法治教育音视频等形式,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氛围。
通过发放《宪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等法律读物和宣传彩页,循环播放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安全、矛盾纠纷调解案例音视频,送上印有法律常识的围裙,组织普法人员在乡镇中心街道巡回展示普法条幅,“坐诊”解答法律问题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之余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强化督查考核 让活动实起来
静宁县司法局对活动内容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序时推进,跟踪问效,确保每项活动全面有效落实。定期调度,准确掌握活动推进动态,及时协调解决活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成立活动专项督查组,强化督查考核,定期检查通报活动进度、评估活动成效,务求活动走深走实不走过场。
综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配合仲裁、公证、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非诉讼方式,建立矛盾纠纷协同会商研判和分流交办机制,对村组(社区)未及时有效化解的矛盾纠纷,每周会商研判,梳理归类,联合调解。
积极探索“非诉讼”多元解纷“四治融合”衔接机制,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人民调解、公证、行政复议、仲裁窗口,纳入标准化建设同步规范,选派调解专家、公证员、行政复议专员、仲裁员和值班律师全天“坐诊”,通过指引、咨询、受理、办理、转(交)办等“窗口化、一站式”服务,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分流处置。
精心打造品牌 让形象亮起来
静宁县司法局严格按照司法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做好24个乡镇和1个城市社区、333个行政村和14社区人民调解员的换届选举,补充调整875名法律知识丰富、调解能力突出的调解员的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建立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等级评定制度,统一印制颁发人民调解员证、工作徽章、胸牌等标识,增强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尊荣。用足用好中央政法转移资金,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办案补贴制度,实施“以案定补”“以奖代补”和动态调整机制,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全县平安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制定量化考评指标,促进工作落实。
找准普法宣传和服务民生的切入点及结合点,把“送法”与“扶困”“惠民”“解纷”有机结合,开展“法护春耕”“法护青春”“法护消费者”“法护务工”等主题活动,紧密衔接法律援助、律师公证,让“2023·法润静宁·春风行动”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为司法行政保障民生的服务品牌增亮添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了司法行政行业形象。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