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打好矛盾调处“组合拳” 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发布时间:2022-11-05 22:23:28     来源:法治甘肃网

打好矛盾调处“组合拳” 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清水县构建起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通讯员 刘源

近年来,清水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协作联动、多元调处、依法治理、高效便民为原则,以源头预防、就地化解、服务群众为目标,以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为手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工作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将组织机构建设在“第一线”

全县设立了18乡镇、265个村(社区)和5个专业性行业调解委员会,建成1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培养发展了1580名人民调解员,做到了县有专业组织、乡镇有工作机构、村(社)有调解团队、村民小组(小区)有调解小组,健全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分级调处等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大力推动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规范设置村(社区)综治中心调解室,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调解程序,培训调解人员,设置调解元素,配备调解设施,布置调解场所,做到村(社区)调解环境舒适化、调解过程人性化、调解方式多样化、调解程序规范化。

坚持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不断整合各方调解资源力量,整合镇村组干部、包村民警、网格员、治安户长、群防群治队员、平安志愿者等工作力量,拧成一股绳、攥成一只拳,紧盯矛盾问题、风险隐患,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发力,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大事、要事、难事。

将工作抓手延伸到“最前沿”

由县综治中心组织实施,推动18乡镇综治中心全面落实“登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转办、跟踪督办、答复反馈”工作制度,规范矛盾调处、信访接待工作流程,努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信访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制定《清水县信访接待工作制度》,县、乡、村干部坚持“上班第一事、先办群众事”,每周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坐班接待群众、受理群众诉求,坚持“应接尽接、应办尽办、应解尽解”工作原则,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合力推动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等科级干部坚持每周坐班接访、到村下访,主动协调解决群众上访问题,纾解群众心中怨气。

坚持由县、乡镇综治中心牵头,整合平安建设成员单位(镇属部门)、调解组织、调解人员等各方力量,注重发挥第三方调解组织作用,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推动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

坚持深入乡镇、村(社区),采取“县上盯平台、乡镇看报表、村社查台账、农户访实情”等办法,推动矛盾排摸调处工作“应排尽排、应调尽调、应报尽报”,有力提升了矛盾调处工作质效。

将和谐稳定扎根在“最基层”

结合婚姻家庭和邻里、建筑工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行动,做到“深排隐患纠纷、细查敏感问题、早调日常纠纷、常访巩固成效”,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及调解委员会,创新“网格员深入排查、信息员采集上报、综治主任召集调解、重大矛盾逐级上报、涉稳案件包案化解、调解人员定期回访”“六步走”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排摸调处到位。今年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55件,化解2125件,化解率98.61%,采集录入命案预警信息1204条,严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采取聘请“五老”人员为村(社)顾问、村(社)调解员、协会理事长等方式,推动“五老”人员由社会治理的旁观者为参与者,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德高望重、熟悉民情、经验丰富的优势,主动担当“和事佬”“理事佬”,倡导“常在村内走一走、常到居民家中看一看、常进居民家中听一听、看到陋习说一说、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求助帮一帮”,及早发现苗头问题,主动协调邻里关系,促进邻里和睦、村庄和谐。

依托“全覆盖、全联网、一体化”的智防体系,整合网格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白天巡查、夜间巡更”,坚持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面开展不间断巡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深入排查网格内可疑人员、安全隐患、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持续推动社会治安好转,今年来共上报各类动态事件70636件,促进了社会治安案件和矛盾纠纷“双下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