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运行迈入规范化新轨道
——定西创新方法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落地落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孙涛 通讯员 刘儒标
今年以来,定西市聚焦改革“五有”要求,对标关键时限节点,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全面完成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截至7月底,全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20件,行政应诉案件29件,其中市级受理55件,已办结38件;办理行政应诉案件2件。目前,市县两级行政复议“一扇门”持续畅通,行政复议公正高效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发挥日益明显,新体制运行迈入规范化新轨道。
行政复议案件管辖“无缝化”衔接
为确保改革期间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的平稳过渡,定西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多次召开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协调推进会,明确新体制运行后行政复议案件的管辖范围,进一步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对涉及本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复议案件,实行“级别管辖”,由本级行政复议机构负责办理;对涉及市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安定区之外其他6县的行政复议案件,实行“属地管理”,由其所在地的行政复议机构办理,实现复议案件管辖范围和受理的无缝衔接,杜绝“复议无门”现象的发生。
行政复议案件受理“一扇门”畅通
对本级部门受理办结的行政复议案件卷宗全部完成移交,对正在办理的案件督促加快办理进程并在结案后及时移交相关案宗,做到了过渡期间行政复议办案的有序过渡和衔接。截至6月30日,市县两级政府全面完成了由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政府行政复议机构“一扇门”受理的行政复议职责集中整合,行政复议机构由原来的154个集中为现在的8个,同步落实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工作机制,实现“一口对外”,有效解决群众复议“多头咨询、多头找”的问题。
行政争议诉前调解“一条龙”服务
坚持“调解优先、能调则调”理念,把调解、和解处置行政争议贯穿于行政复议案件受理、调查、审理的全过程。健全完善“调解+复议+诉讼”联动模式,把“庭审现场”变为“普法课堂”,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通渭县聚焦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探索出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复议机构主导推动、各方当事人参与调解”的快速化解行政争议新路子。市县两级均设置便民服务大厅,配置听证室、调解室等功能用房,为优质高效、及时便捷化解行政争议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保障。
行政复议体制机制规范化运行
市县两级行政复议机构制定、修订6类93项制度规范,相继成立本级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办公室、行政复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及调解和解委员会“1+3”管理机制,并分别制定相关试行议事规则。通过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案件审理会议的方式,研究解决本级行政复议工作中的重要工作、重要问题,审议本级特别重大、疑难、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通过吸收各部门业务骨干、资深法官、律师、行业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不断扩大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对每一起行政复议案件实行案审评议组评议,对重特大行政复议案件实行复议委员会办公室案审会讨论、复议委员会案审会讨论三级办案模式,为全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确保案件处置结果公平公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机制保障。
行政复议队伍建设全方位强化
针对行政复议队伍新进人员办案经验少、职业化程度偏低的短板,邀请省上专家和业内行家里手,对全市行政复议专职人员开展为期2天的专题业务培训。结合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的“岗位大练兵、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促进”行动开展行政复议模拟听证技能比武活动,组织技能比武参赛对象围绕行政复议典型案例涉及的主体资格、事实认定、执法程序、法律适用等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达到以案促学、以案促练,积累实战经验。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