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36”体系 打造法治政府 ——灵台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2-08-05 10:39:10     来源:法治甘肃网

构建“136”体系 打造法治政府

——灵台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近年来,灵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来抓,着力构建“一核”统领、“三优”赋能、“六化”并进的“136”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体系,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强化“一核”统领

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

灵台县委、县政府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每年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政府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法治政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安排、同督查、同落实,每季度召开一次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格局。

县政府每年初均向市政府和县委、县人大常委会报告上一年度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每年年底均组织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述法测评活动,将述法测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依据。建立健全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县政府常务会将“学法一刻”和政策解读固化为固定议题。

深化“三优”赋能

健全政府机构职能运行体系 

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梳理发布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事项4365项,梳理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职权事项1168项,为政府履职赋予了具体内容,划定了明晰边界,把政府职能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

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年来,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1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02项,取消无谓证明事项112项。全面落实了“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简易注销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持续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了县级政务服务大厅扩容提质,进驻部门达到45个,设置服务窗口97个,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150项。探索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促进了政务服务法治化、规范化。

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取消了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收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健全完善了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机制,有力的提升政府管理法治化、精准化水平,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六化”并进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纵深发展

推进政府治理制度化。制定出台了《灵台县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施细则》,严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理和备案三个关口,对出台和发布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公告及签订的各类合同等进行合法性审查,健全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推进行政决策程序化。制定出台了《灵台县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对重大决策事项清单化管理,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县政府聘请10名常年法律顾问,制定《灵台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县政府法律顾问作用,依法审查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和重要涉法文书。

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坚持把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体现,县上组建成立了8支综合行政执法队,实行“局队合一”,组建成立了13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和1个城市社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基本落实了“一支队伍管执法”的要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每年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及时纠正执法环节不严谨、办案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推进监督制约公开化。主动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近三年共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72件、代表委员意见217条。

推进化解纠纷多元化。积极构建信访、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县共建立人民调解组织212个,选聘人民调解员1196名,探索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

  推进应急处置法治化。坚持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持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完成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预案4类47个、保障预案7个,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9支,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责任编辑:贝昕瑞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