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措施”抓好“软实力”
——我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何明霞
“以前对注册商标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在政务大厅商标受理窗口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仅花了270元就成功注册了商标。”平凉市崆峒区谢家烧鸡店负责人谢峰峰为崆峒区的行政效率点赞。他说,在之后创办食品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对接,上门服务,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很快就办了下来。
谢峰峰感受的背后,是我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速度和力度的结果。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经历了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硬实力”的比拼阶段后,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等“软实力”成为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
去年以来,我省各级各方面认真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部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瓶颈制约,对标一流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县普遍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专项工作小组,针对企业从开办到经营全过程开展服务,营造了重商亲商利商的良好氛围,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和发展信心稳步提振。
政务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减负瘦身效果明显。目前,全省超过93%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6个市的网上可办率达100%,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其中,税务系统深化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去年全省平均纳税次数与上年相比减少2.2次,纳税耗时平均比上年减少了13个小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纳税服务这项指标得分最高,达到88.41分。招投标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全面取消投标报名、招标文件审查等事项,市政房建、政府采购等板块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效率越来越离。
要素支撑保障不断强化
去年以来,各级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用改革的办法优化要素配置,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亮点频现。
电力公司对小微企业全面推行零出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对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省心、省力、省钱“三省”服务,用电接电时长和办电成本全面压降,低压接电耗时压减到两天以内。
各地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通过定标出让、净地交付等方式,缩短用地审批周期,提高企业拿地效率,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兰州新区、金昌、酒泉等地已完成“标准地”出让3365亩,让企业省时又省事。
地企合作建成了“信易贷”平台,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覆盖市场主体200多万户,推出金融产品403项。
法治营商环境不断向好
法治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常态化清理涉民企刑事积案,积极推行民事诉讼程序简繁分流、简案快办模式。监管执法部门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过去两年累计办理柔性执法案件57.6万件,“一刀切”执法、运动式执法、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明显减少。
我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提升线索发现能力,依法打击侵犯商标权、专利权等犯罪,营造了良好的司法和创新环境,建成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部分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可降至6个月,比以前缩短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各地还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去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结案率,有12个市州达10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案率,嘉峪关、金昌、庆阳、定西、甘南5个市州达100%。
助企纾困力度持续加大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援企稳岗等政策,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帮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支持住宿、餐饮、旅游、交通等困难行业恢复发展。
今年前4个月,全省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176.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361万元,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4736万元,新增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450.3亿元。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