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愿景变为现实
——我省市场监管领域“一网通办”改革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曾几何时,当有志创业的青年摩拳擦掌准备干一份事业时,往往要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等各类证照来回奔波,少则半个月多则大半年。
现如今,只需申请人打开甘肃政务服务网,在便民服务栏目下点击“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模块登录,填写一份申请,向办理窗口提交一次材料,仅需3个工作日就能实现企业从营业执照申请办理、公章刻制备案、税务发票申领、用工参保登记及银行账户开办的“一网通办”。
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我省“放管服”改革的加速推进,让便企利民措施在市场件监管领域驶入快车道,不少人的创新创业愿景变为现实。
从“一网通办”到“跨省通办”
2019年11月2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受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将以竞争性磋商方式,对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一窗办理”平台)项目实施政府采购。这也是我省“一网通办”标签在官方网站首次露面。随后,“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建设紧锣密鼓展开。
同年12月30日,我省“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上线,喜讯也接踵而至。2019年12月31日上午,白银市为甘肃德润芃辉商贸有限公司颁发全省首张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营业执照;2020年1月10日,天水市首批企业开办“一网通办”营业执照集中发放;2020年1月19日,陇南市网益美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从政务大厅市场监管窗口领取到首批全程网上办理营业执照……此举标志我省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顺利完成,“一网通办”业务进入常态化。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一网通办”平台搭建的同时,不只是“一网通办”在省内全线贯通,就连跨省业务也实现了省际间的高速对接。兰州市与济南、太原、呼和浩特、郑州、西安、银川等沿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签订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合作协议》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宣言》,让黄河流域省会城市间企业登记等审批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就是最好的例证。
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与以前申请人办证线下跑相比,全程网签的‘一网通办’,的确给申请人带来极大便利。”2016年曾为办理一张兰州工商营业执照跑了半年的河北小伙邱竟一感慨万千。
虽然距离邱竟一当时办证的时间过去了6个年头,但在邱竟一的印象中,那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条件相当“严苛”。
记者从邱竟一的讲述中发现,相比以前申请人线下申办事项,“一网通办”对申请人的申请事项并没减少,办理时间却大大缩减,关键是“一网通办”打通了受理各部门间信息不通的壁垒,让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等涉企部门业务系统链接,从而实现了企业办照、印章刻制备案、税务发票申领、用工和参保登记、银行开户、住房公积金缴存业务100%网上办。
据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申请人办理手续,前置手续是硬杠杠,加之部门之间信息不通,不同领域的申办事项,同样的材料要各给一份,使得企业向A部门提交的材料,到B部门要再提交一次,这就给群众办事带来许多麻烦。“一网通办”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让企业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升级,部门从“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便企服务措施不断改革升级
“一网通办”,关键在“通”,落点在“办”。
2021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为切入点,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登记注册“网上办”“掌上办”基础上,制定重大项目“送照到家”服务,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全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为各类市场主体寄递执照2291次,实现足不出户办企业。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召开现场会,要求登记机关学习借鉴兰州新区、酒泉市等地做法和经验,在各级登记机关实现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据省大数据管理局通报:2021年,我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03.27万户,同比增长8.87%;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0.98万户,同比增长10.4%。2022年一季度,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7.28万户,同比增长23.33%……这些喜人成果,与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密不可分。
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全面推进落实“不来即享”“秒批”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叫响抓实“甘快办”10项便企服务措施,充分释放和激发改革发展活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正、透明、规范、便捷、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和催生更多市场主体。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