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不断推进平安建设取得实效

发布时间:2022-04-05 20:26:49     来源:法治甘肃网

“四大工程”强基为民
——陇西县不断推进平安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陇西县紧紧围绕基础提升、网格提优、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四大工程”,持续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平安陇西”这张名片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2021年12月,被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基础提升  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

陇西县有效整合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建设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民政救济、司法救助、心理安抚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切实提升综治中心实战化能力。通过优化服务功能,在县综治中心设置政协协商议事室,吸纳热衷于公益事业、善做群众工作的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群众事项办理等工作,扩大县综治中心事项受理范围,最大限度服务群众。合理确定进驻综治中心窗口单位,厘清各进驻单位事项办理清单,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确保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序办事。选优配强用好乡镇政法委员,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好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站、法官室、人民法庭、司法所、信访等基层资源力量,不断提高防控风险、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深入开展高标准、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不断夯实平安基层基础。

GetAttachment

       平安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向群众宣传政策。(拍摄时间:2021年10月19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柴永刚 摄

网格提优  实现管理服务“一张网”

打造“一个组织架构、一张基础网格、一支网格队伍、一套信息系统、一套管理制度”的网格架构,积极推进“多网合一”步伐,推行全科网格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基层执法力量、乡镇社区干部、党组织、社会组织、治安志愿者等力量加入网格,实现“一格多元、一员多能、一岗多责”。整合党建、综治、社保、信息采集、治安联防、环境治理、隐患排查、矛盾调处等各项职能于一体,按照合理、便民、高效的原则划分网格,将辖区企事业单位划分为专属网格,确保网格划精划细,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管理网格体系,把基层网格打造成社情民意的收集点、群众信访的受理点、为民服务的代办点、党群关系的联络点,实现管理服务“一张网”。充实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并落实报酬,网格员队伍稳定在2000名以上,实现“网格+人+地+物+事+组织+N”,推动网格服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自治强基  推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乡村公约,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支持工青妇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完善以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为主的“三民实践”工作法。持续开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为民办事为核心,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共同治村,红白理事会、孝老敬亲会、环境保洁会、民事调解会、道德说教会、治安保卫会共同理事为主要内容的“三委治村、六会理事”活动。健全完善以乡(镇)为主体,依托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统筹社会资源,以一本、一单、一簿、一书、一会“五件事”为主要内容的“民事直通车”,做到直面群众、直通人心、直接服务。聚焦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积极推行“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通过健全网络、微信、微博等诉求反映和民意征集渠道,创新开通群众事项“码上反映”,群众难事“码上说”,贴心服务“码上办”等有效载体,切实推动城乡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智治支撑  打造平安建设的“超级大脑”

按照“数字陇西”建设统一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技防系统向村(社区)延伸。把科技作为推动平安陇西建设的第一引擎,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承接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信息的共享应用,统筹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行政、智慧安防小区、智慧交管等建设,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综合应用,打造平安陇西建设的“超级大脑”。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