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始终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规范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方式,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基本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社情民意“零盲点”、矛盾纠纷“零激化”、为民办事“零遗漏”、教育引导“零缺失”的“五个零”工作目标。山丹县先后荣获全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示范县”和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荣誉称号。
抓建设促规范
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
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和让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丹县紧盯“六有”“八化”建设目标,整合各方人力、资源、场地、设施,推行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司法便民服务中心“三合一”建设,实行“只进一扇门”“一站式”“会诊式”服务,最大限度集约力量资源,做实做强基层治理“指挥部”工作平台。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打破行业系统“各自为战”局面,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组织调度,行业部门和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治安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1+N”联动响应机制,落实受理、分办、督办、回访“四级程序”,有效提高了服务基层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
建机制聚合力
打造矛盾纠纷“终点站”
山丹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县综治中心,优化整合行政、司法机关以及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组织等资源,打造“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揽子化解”全链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事项实行无差别、兜底式受理,调动各方力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及时化解,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率。
深化“五治三团”融合治理模式,全县117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五治三团”工作室,充分发挥“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作用,运用“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自治”内销矛盾,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建网格优功能
打造精准治理“新格局”
山丹县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实行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将各行业部门延伸到网格的各类业务、报酬实行共融共建,落实网格员职责、人员、资金“三清单”和工作、业绩、报酬“三统一”,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网格要素“一网集成”。
与此同时,研发集公共安全视频、应急指挥、联动调度、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社会治理运行平台,规范网格“信息收集——分流交办——日常督办——处置办理——结果反馈——工作考核”闭环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基本要素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社会治理在“网”上完善,公共服务在“格”中见效,安全稳定在“面”上体现,形成了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畅渠道强活力
打造便民服务“直通车”
以“多网融合、一网共享”为导向,以数字化治理平台为支撑,山丹县研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线上、线下同步流转运作的县、乡镇、村(社区)、调解员四级矛盾调处体系,实现从纠纷申请到受理分流、调查取证、纠纷调解、达成协议、结案回访、卷宗存档全业务数字化运行,形成“矛盾网上查询、纠纷网上调处、事态网上控制、数据网上分析”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网通管”。
山丹县建成24小时不打烊的“12345”服务热线,“线上”“线下”结合解决群众诉求。整合法律服务“一码服务、高效简便”,将公共法律服务的网上服务与实体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联通服务,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朱泽林)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