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甘肃)事迹展播
本报今日推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甘肃)事迹展播特刊
酒泉 忠诚守护甘肃“西大门”
酒泉公安机关开展反恐演练(2019年9月9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魏世东 摄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与新疆、内蒙古、青海毗连,与蒙古国接壤,辖19.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占全省42%,是“一带一路”的门户城市、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航空航天基地、新能源基地,地缘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
近年来,酒泉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有力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构建起以平安村(社区)为基础、平安行业为支撑、平安县(市、区)为基本面的“大平安”工作格局。
2017年以来,酒泉市连续被评为“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州)”,创新探索的“一办四室一中心”“三社联动”等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2021年12月15日,酒泉市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大平安”工作机制
酒泉市建立党政主导、属地主责、部门主管的领导责任体系,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行业领域全覆盖的平安酒泉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组”,形成四级书记联抓、成员单位联动、专项组靶向攻坚的平安建设组织体系。健全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项组推进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等议事平台,完善请示报告、调查研究、督导考核等工作制度,平安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持续巩固教育整顿成果,政法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
酒泉市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所辖6个环疆公安检查站年均查缉600余万人(次)、400余万车辆,65公里边境线常年保持安全稳定。扎实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执法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涉法涉诉信访实现“五年连降”,86个村(社区)创建为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平稳。
坚持法治思维,全面防范化解社会风险
酒泉市全面推进智能化技术防控网、常态化治安巡逻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多元化社会共治网、专业化维稳处突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建设。健全壮大专业巡防、专职综治员和应急处突队伍,群防群治队伍达到5.6万人。投资1.92亿元建成市、县两级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共享平台,基本实现城乡公共部位安全视频全覆盖。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服务管理,近五年未发生有影响的公共安全事故、群死群伤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个人极端案事件。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掉涉黑组织2个、涉恶犯罪集团26个、涉恶犯罪团伙41个,排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134个,对14个社会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的乡镇实施市级挂牌督办,2020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较2015年下降47.2%,受理治安案件下降60.7%,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明显增强。
坚持强基导向,全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酒泉市加快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确立“建好一个指挥中心、织好一张治理网络、形成一个服务集群”目标,探索推广以“一个中心一张网”为路径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心指挥、网格辐射、基层共振的全周期社会风险防控机制,全面筑牢平安酒泉建设基础。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573个多功能实体化运行综治中心,提供“一站式”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等服务,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化解率多年保持在98.5%以上。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持续探索服务“零距离”、治理“微共振”、诉求“全响应”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努力形成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服务下延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剑强)
西固 让平安常驻百姓身边
兰州市西固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辖5镇1乡7个街道办事处,现有人口40.7万人,全区有国有大型企业1000余家。近年来,西固区扎实深入推进平安西固建设,连续6年被评为“平安兰州建设优秀区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西固区坚持以长治久安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彰显特色为指引,着力打造“党建引领,融合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让平安常驻百姓身边。2021年12月15日,西固区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区)。
市域社会治理深入推进
西固区将地企融合共治和全要素网格化治理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抓手,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驻区企业、社会力量等多主体互联互动、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引领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西固公安民警入户走访为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务(2019年9月8日拍摄)。
构建地企融合体系。建立西固地企融合共治中心,在法治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社区治理、治安防控等重点领域推行“地企联防联动、平安互保”联动工作模式,实现重大决策共商、重点项目共建、重要问题共治、安全风险共防。
推进全要素网格化治理。完善“基础网格+专业网格”为基本框架的全要素网格管理机制,建立“1+6”职责体系(“党建+文明创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生态保护、安全生产、惠民服务),推动各级各类网格并轨融合、功能集成。
健全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率先在全省创建“12348”组团法律服务,在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劳务关系、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能力。在村社区推行“村(居)民说事室”,通过“同坐一条板凳交心,同喝一壶茶水聊天”,使群众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难有众人帮,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西固区始终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涉稳突出问题摸排化解处置。坚持打防结合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365”治安防控体系,设置5道防线。西固公安分局组建3个应急处突中队、1个摩托车巡逻中队和1个无人机飞行中队,实行分时巡逻和24小时备勤。在出入城主要路口设立2个卡口检查点,与武警、消防、应急、交警等部门及兰州石化公司等重点企业共同建立起一支250人的常规应急专业队伍,积极妥善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探索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有效破解了重点人管控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减少了高空抛物引发的安全隐患和法律纠纷。
西固公安民警联合治安户长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019年9月8日拍摄)。
综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西固区实行“综治+X”工作模式,组织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和西固公安分局入驻区综治中心群众接访大厅,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深化科技信息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全面整合构建全区统一GIS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形成了以三维数字中心和区综治中心为基础,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高度整合的社会治理指挥、管理、运行体系。通过全区网格化信息指挥调度平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3万余件,办结率达99.9%,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全区社会治安呈现出“两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王昊)
临泽 捧着“长安杯”奋进平安路
张掖市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辖7镇,总人口15万人。近年来,临泽县紧盯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临泽,巩固提高“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成果,保持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平安临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12月15日,临泽县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临泽县法院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暨法院开放日活动(2020年12月4日拍摄)。
平安建设工作合力不断凝聚
临泽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安临泽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将平安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全县“五重”工作及镇、部门单位工作实绩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严格执行《平安临泽建设责任制考评奖惩实施细则》,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强化责任意识,突出追责问效,压实领导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平安建设基层平台不断优化
临泽县扎实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社会事务“一网统管”、矛盾纠纷“一网通调”、便民事项“一网通办”的“三中心一网格”管理运行模式。配齐配强各镇政法委员,率先落实镇政法委员工作津贴,调整充实7个镇综治中心主任,明确协调推动平安建设、维护稳定、防范处理邪教等10项职责。同时,不断拓展网格功能,细化网格职责,实行多网合一、一网运行,通过“定人、定格、定责”,确保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平安建设基层防线不断稳固
临泽县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推进稳评示范镇、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力做好各类涉众型重大活动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顺畅的“一体化”运行和“一站式”办理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健全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监护工作新机制,精神障碍患者第三方责任险、财政兜底报销救治费用和监护人“以奖代补”实现全覆盖,有效防止了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
临泽县公安局丹霞景区派出所民警为游客观 光旅游保驾护航(2021年8月26日拍摄)。
平安建设智能化取得新成果
临泽县强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全县重点区域公共安全视频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在县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建成县级“雪亮工程”共享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公共安全视频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成以视频大数据实战应用系统、临时卡口移动执法系统、小区出入综合管理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系统五大系统为主的社会治安智能化管理系统,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10个,实现对小区进出人、车的智能化服务管理。
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临泽县严格落实县委常委会学法等制度,扎实开展“一月一法一季一考”学法活动,全县各镇、县直部门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县法院和7个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不断完善“互联网+法治宣传”新平台,打造镇村(社区)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公园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74个,新培育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6个。深入推进“一村一警一员一顾问”工作,充分发挥4776名综治(法治)中心户和881名治安中心户长矛盾调解员、治安联防员等“六大员”作用,将平安建设触角延伸到了农户末梢。(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刘强)
陇西 基层社会治理焕发新活力
陇西县检察干警向群众讲解检察惠民政策(2020年6月10日拍摄)。
近年来,定西市陇西县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陇西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陇西、实现追赶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有序转变。2019、2020年度平安建设考核均列全市第一,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2021年12月15日,陇西县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锻造平安建设“主心骨”
陇西县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筑牢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战斗堡垒,40多个行业部门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平安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将平安建设工作实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确保平安建设责任落地见效。
构建平安建设“共同体”
陇西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积极构建“党建+网格+信息化”工作模式,持续健全完善县综治中心“1+1+N”党建联合体;打造以“三带三直”工作法、聚焦服务群众“六个百分百”、搭建党群共享“连心桥”为主要内容的“361”党建服务品牌。
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新完善以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为主的“三民实践”工作法,画好“六心联动”同心圆,打造“一刻钟”社会治理服务圈,搭建起集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援助、信访接待、诉源治理、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实现“组团式”服务。
陇西县检察干警在民营企业走访调研(2021年6月10日拍摄)。
发挥“德治教化”功能,全县226个村(社区)均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道德讲堂,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和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工作,形成崇德向善、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尚。
筑牢平安建设“防火墙”
陇西县着眼固本强基,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释放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综治中心建设规范化。2020年,率先在全市建成了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县综治中心,构建“一平台四中心”为一体的运行体系;17个乡镇和226个村(社区)同步建成了“五室一中心”的标准化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
矛盾纠纷调处精准化。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度化、常态化。2021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45件、成功率98.6%。
基层治理创新多样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为民办事为核心,创新开展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共同治村,红白理事会、孝老敬亲会、环境保洁会、民事调解会、道德说教会、治安保卫会共同理事为主要内容的“三委治村、六会理事”活动,做法得到省市的推广运用。
“民事直通车”不停歇。依托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统筹社会资源,以一本(民情笔记本)、一单(民意报告单)、一簿(民声登记簿)、一书(民事办理书)、一会(民心沟通会)“五件事”为主要内容,搭载政策、资金、项目、法律等服务事项,做到党群互动、干群互动、群众参与。“民事直通车”运行以来,共收到群众反映帮助解决事项6893项,协调解决办理事项5847项,成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民心车”。(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昊)
灵台 “五治融合”筑牢平安基石
灵台县公安民警开展“护学岗”活动(2019年9月12日拍摄)。
平凉市灵台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全县辖9镇4乡1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3万人。近年来,灵台县以“五治融合”为抓手,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有力提升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灵台县平安建设工作连续七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优秀县区,先后荣获“甘肃省平安县”“全国无邪教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等称号。2021年12月15日,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明确“平安主旋律”的政治责任
灵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平安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成立平安灵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1+8”工作专班,设立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并研究制定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进一步筑牢制度框架体系。制定平安建设考核办法及考评细则,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完善工作督查考评机制,推动平安建设工作落实落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平安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牵头抓总作用,创新推广“一核突出、五治融合、四轮驱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城市社区“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形成了党组织统领、社会组织参与、共享共治的工作格局。
灵台县公安民警向群众讲解窗口服务指南(2021年3月2日拍摄)。
激发“平安新活力”的细胞载体
灵台县坚持把“五治融合”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三色管理、五老调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代表的优势,有效破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题。持续开展“七净一规范”“四项教育”“三评三述”等活动,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积极推广红事新办“五提倡、五反对”、白事简办“六建议、六倡导”规范,引导群众逐步形成了文明新风。全面开通综治信息平台移动终端,积极推进平安乡村公共视频系统建设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构筑起全时监控、全面设防、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安全防控体系。近年来,全县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持续下降,连续5年无命案发生。
提升“平安内根基”的能力水平
灵台县把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建立专项群防群治队伍198名,选聘农村治安户长703人,建成网格1629个,配备网格员1524人,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4800名,夯实了治安防控基础力量。开展了以防范体系进社区、技防设施进家庭、平安意识进人心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三进”活动,实施乡镇街道公共部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居民社区公共安全视频建设,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时,探索推广了以“综治中心规范化、重点管控精准化、矛盾化解多元化、综合治理常态化、法治建设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创建“五化”模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推进平安建设目标要求。
近年来,灵台县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资借鉴、可供复制、可以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五治融合”实现形式更为丰富,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刘强)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