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最小单元——“社区”中寻找“中国之治”的最佳解法。今年以来,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市427个社区全覆盖组建了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工委”),研发了“社工委”协同工作平台和“小兰帮办”移动平台,构建了党组织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拧起社会治理“一股绳”
兰州市将城市治理的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率先从制度入手,打破过去社区“九龙治水”格局,建立完善“社工委”征集汇总、协商议事、分解办理、指导监督、报告报备五项工作机制,充分履行法治宣教、诉求收集、矛盾化解、志愿服务、文明倡导、应急处置、议事协商七项职能,构建起“党建+社会治理+服务配套”的运行体系。
同时,全面落实组织架构、委员组成和办公场所,真正把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单位、非公组织、行业协会、业委会、退役军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楼院长、媒体记者等基层治理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参与到最基础、最基层的社会事务服务治理工作当中。
如今,在全市427个“社工委”中,已动员5429名“社工委”委员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社会治理网格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推出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红色长城护卫队”“家园携手帮扶队”等特色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了一条有力、有效、有抓手的市域社会治理基层工作新路径。
搭建智治支撑“一张网”
“兰州市着力提高社会面管控效率,全面推广‘小兰帮办’微信小程序,目前全市注册率达80%以上……”在11月9日召开的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上,“小兰帮办”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小兰帮办”小程序上,通过“实名认证”与“小兰帮填”为自己和家人进行实名注册,除可查询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状态等信息,出入防疫卡口点只需“扫码”就能做到无接触查验、快速通行。该小程序上线运行以来,实现了人员出入管控、信息采集、数据统计、实时监测、结果反馈等关键环节的精准、科学、高效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贴封条,‘云苑管家’系统会自动向管理员手机发送‘开门’信息提醒,管理员可立即联系居家健康监测人员询问情况。”兰州市新冠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用“电子门”守护“安心宅”,通过“技防+人防”双重防控模式,“智能门磁”避免了处于疫情封控区的个别住户发生“越界”行为,以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式确保隔离安全,得到了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普遍理解和各级工作人员的支持赞誉。
运用“平台+网格化”管理优势,兰州市积极推行“线上办”实现“随时办”,将社区政务服务事项整合进“社工委”协同工作平台。目前,日均办理各类诉求可达2000余件,按期办结率达98%以上,实现了社会治理与服务大联网、大联动。
实现基层自治“一盘棋”
兰州市创新活动载体,将民生服务项目化运作。疫情防控期间,“社工委”以“党建引领民生服务”为核心,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精细优质服务。如搭建“百姓议事厅”居民议事平台、提炼“五事”工作法、设置“社区微积分”等创新举措,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同时,将“社工委”建设与落实基层治理结合起来,打造“发现问题——共同协商——拟订方案——落实反馈”的问题治理“微循环”,紧盯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等重点矛盾纠纷问题,全面深入开展易引发命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通过强化政治引领,依托“社工委”探索开展“红色物业”“党员管家班”等试点工作,形成了“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