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模式 深耕平安沃土
——平凉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综述
崆峒区“双选三联六创” 模式、崇信县“小区议事厅”模 式、静宁县“五治融合”机制、 灵台县“和谐五星”创评、泾川县特殊人群“ 五管 ”工作法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平凉市坚持党建统领、政法牵头、部门配合,聚焦市域社会治理优势和难题,探索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点、平凉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新机制, 并培育了平凉市司法局 “3345”调解体系、泾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 枫桥式派出所”、华亭市法院智能法庭建设、庄浪县检察院“三四五”工作法等一批省级典型,为市域 社会治理分类指导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市治理“解难题”
“公交线路延长到家门口,孩子上学有了直达公交车。”居民杨英高兴地说。崆峒区东郊街道东郊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把居民群众“请进来”,讨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圆梦“微心愿”。针对群众对于公交车次少的呼声,街道社区及时与公交公司、公安分局、新世纪集团对接沟通,今年1月将1路车延伸至新河湾二区,每天下午18:30至20:00通行,5月将16路车延伸至新河湾二区,10月将26路车延长至新河湾六区,解决了居民出行交通不便的问题。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崆峒区全力打造“一核多元、五治融合”社会治理“崆峒模式”,推进综治警务“五融合一共享”机制,下沉综治、警务各项业务到全区1610个具体网格,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逐步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乡村治理“创模式”
静宁县贾河乡下辖9个村,与天水、定西交界,治安形势较为复杂。贾河乡党委以乡村振兴为主线,抓党建、强联动、夯基础,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机制,把平安建设作为乡村“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推行“十分工作法”,乡综治中心设信访接待、司法调解、综治联席三室,构建“一长五员”“四级联动”网格化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
灵台县西屯镇店子村是全国文明村,村里每家大门旁的墙壁上都挂着一个古朴的家规家训牌,规格统一、内容各异。店子村开展的最美家庭、最美村民评选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群众在参与创评中实现相互监督、共同提高,既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又促进了乡村治理。如今,在灵台县,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治理经验,让更多乡村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巧妙地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
“智慧大脑”提效能
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平凉市通过资源整合、信息联通、功能集成,不断打通区域、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应用。
近三年来,全市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05个,创建平安乡镇、村社区110个;配齐综治E通手机2087部,织密平安防控网;市、县、乡、村四级1570个综治中心全面运行,“互联网+网格化”模式使基层治理变得“耳聪目明”;全市中小学校实现一键式报警硬核服务;集成全市范围内110非警情、8890平台、12345热线、365市民热线等服务,明确区、街、社区和各入驻部门的工作职责。
同时,平凉市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加强“平安乡村”公共安全视频建设,加快构建点位布局合理、联网共享顺畅、管理机制规范、应用效能明显、经费保障有力的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运行体系,为“平安平凉”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闫鹏飞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