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天水市委政法委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9月23日晚,天水市委政法委在大众南路举办“庆国庆·宣创城”快闪活动。
“没想到短时间内就让昔日‘脏乱差’的一条老街变得干净整洁,还成了‘网红’打卡地。”9月17日,天水市秦州区大众南路“老三烤肉店”的老板指着街面的变化欣喜地说。
记者看到,由天水市委政法委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在这里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有的清理垃圾、有的清除野广告、有的清洗门店门窗、有的入户宣讲,用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将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据了解,大众南路是天水市委政法委的“包街”区域,全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市委政法委依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发挥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优势,常态化整治车辆乱停乱放、劝导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让城市更干净,环境更宜居,社会更和谐。
依托网格
全方位开展“创城”宣传
秦州区大众南路是天水市有名的烧烤一条街,人员流动大,随手丢弃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突出,客观上给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天水市委政法委从创新举措机制入手,提升基层网格的社会治理能力,把网格治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请及时清扫门前环境卫生,清理人行道路面和墙面油污。”近期以来,网格员和志愿者一道深入大众南路的商铺、小区,入户入铺发放文明城市创建倡议书,全方位开展“创城”宣传工作。
针对车辆乱停乱放、乱扔烟头等问题,天水市委政法委还成立了巡查小分队,每天进行不定时巡查,制止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向沿街商铺经营者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又善于与当地群众沟通,这为创建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一名参与宣传的志愿者说。
全天上路
激活创建“源动力”
9月18日一大早,天下着蒙蒙细雨,天水市委政法委的志愿者热情高涨,照常开始一天的交通文明劝导,并向过往群众讲解交通安全常识。
“过斑马线时要注意礼让行人,注意交通安全!”志愿者看到一辆摩托车没有礼让行人后,上前对驾驶员进行劝导。
此外,志愿者还主动参与单位、小区、商铺门前环境卫生大清扫,规范门前车辆管理停放,积极做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引导者。
“以前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很少了,志愿者每天都会来劝导宣传,清理街面污垢,不仅让街面干净卫生,还提升了沿街商铺经营者的文明素质。”大众南路一餐饮店老板深有体会地说。
“建立创城工作值班值守制度,坚持每天由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其他干部值班的5人工作专班,全天候上路,不间断清扫劝导。”天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天波积极主动参加包抓区域创城工作,特别是针对大众南路“烧烤一条街”脏乱差的特点和城市道路交通整治的难点,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执法监督,经常带领班子成员巡检。
直面痛点
以最快效率抓整改
让街道靓起来,让居民生活环境更美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天水市委政法委直面痛点,铆足干劲,以最快效率抓整改,让街道变成了百姓家门口的一道美丽风景。
面对破损公共设施问题,天水市委政法委及时联系秦州区住建、环卫等相关部门投资51.5万元,对破损的道牙、地砖、盲道及绿化带、人行道进行维修,提升改造人行道1740㎡、盲道730㎡,维修路口道牙16处,新增护栏82m,重新换填绿化带污土185立方米。
针对大众南路公共安全视频缺失,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及时联系电信部门投资30万元,在马路两侧安装视频探头,有效解决了该路监管难度大和周边小区技防建设滞后问题。针对烟头随地乱扔的问题,联系烟草公司安装15个吸烟柱。
天水市委政法委从办公经费中投入2.6万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临街的83家单位、居民小区和商铺门头上的灰尘污渍进行了统一集中清洗,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支持和好评。天水市委政法委及时组织秦州区公安、综合执法、环卫、市场监管、交警等部门,对大众南路“包街”区域内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整治;对54家商铺门前违规悬挂广告、标识牌的全部拆除,对64家商铺物品外溢等不文明行为进行规劝,对13家烧烤店门前乱倒油渍和炉灰的经营者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清理。
华丽转身
老街成了“网红”打卡地
9月17日晚,天气透着丝丝寒意,可位于秦州区大众南路的沿街商铺、单位、小区的人们热情高涨,他们齐聚一起,参与市委政法委举办的“创城”文艺演出宣传活动,这也标志着打造“文明烧烤网红街”正式拉开序幕。
“讲文明、树新风,城市文明要提升,创城连着你我他,城市美化靠大家……”节目在秦腔剧“共创文明新龙城”中拉开帷幕。天水在线主播萌萌表演了“麦积飞天”,市委政法委干部马玮宣读了“文明创城倡议书”。记者留意到,现场有多名“网红”进行直播。目前,大众南路已成为“网红”的打卡地。
天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让群众从捡一个烟头、扫一处垃圾、让一次座位,踊跃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沿街商户和居民的文明素养。(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