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甘肃法制报讯(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实习生 白豪霞)8月3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省市县三级和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尤其是组织开展祁连山地区森林、草地、湿地、冰川等生态系统监测,对保护区人类活动现象定期进行卫星遥感监测,严防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生。
对发生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实行“一票否决”
祁连山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保障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修复列入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生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被国家通报的市州实行“一票否决”。
同时,省政府制定印发祁连山保护区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等分类退出办法及补偿方案,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已通过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3种方式全部退出并完成补偿工作;42座水电站已完成分类处置,9座在建水电站退出7座、保留2座,33座已建成水电站关停退出3座、规范运营30座;25个旅游设施项目已按差别化整治措施完成分类整改。
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严防生态环境破坏
据介绍,我省强化规划管控和事中事后监管。出台实施规范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项目审批建设监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文件,确保各类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合规依法。
同时,我省还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组织开展祁连山地区森林、草地、湿地、冰川等生态系统监测,对保护区人类活动现象定期进行卫星遥感监测,严防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生。不断加强祁连山外围保护地带及周边企业环境监管整治,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按期整改完成,确保整改工作扎实见效。
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持续开展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和建立利益双方责权相配套政策框架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制定印发了《甘肃省贯彻落实〈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我省列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通知》,在张掖市肃南县、酒泉市金塔县等3市7县区开展了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补偿试点。
“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208户701名农牧民全部搬迁,迁出区住宅及棚圈全部拆除。”省发改委副主任朱维昌介绍说,有明确整改时限的21项已于2020年底全部完成,需长期推进的10项整改任务已纳入日常工作持续推进。
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持续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推进祁连山绿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