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激活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清水县创新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纪实
近年来,清水县面对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创新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建立了党组织领导,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主体,小区居民、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多方参与的“1+3+X”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组织架构,广泛吸纳网格员、楼栋长、物业经理、平安志愿者参与小区治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在小区治理的各环节、各方面。
健全组织强引领
激活共建共治“一盘棋”
积极探索“党支部+”模式,在全县115个居民小区全覆盖成立功能型党支部,从小区业主和物业企业中推选热心公共事务的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负责人,配齐小区党支部成员。由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小区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个组织,实行党支部和“三个组织”成员“双向培养、交叉任职”,建立“1+3”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组织架构,275名党员干部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648名在职干部选任居民小组和业主委员会成员,构筑党组织引领的“立体化”小区治理组织体系。
严格落实“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98个县直单位到驻地社区党组织报到,2466名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小区党支部报到并认领岗位,实现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设立小区党员先锋岗449个,组织党员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小区治理等工作。
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将115个居民小区划分给34名县级领导和98个县直单位分别进行包抓。由县级领导担任一级网格长、城区镇党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县直单位包抓小区负责人担任三级网格长、小区党员干部担任四级网格员(楼长),形成全面覆盖、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四级运行机制,推动治理力量沉下去。
创新机制抓管理
搭建共议共治“快车道”
统筹调配辖区单位、民间投建等各类资源,建立70个“小区议事厅、有事您说话”议事场所,规范议事范围、规则、流程,为小区党员群众参与议事搭建平台,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辖区。截至目前,开展各类议事活动2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0多人次,解决网格小区热点难点问题530件。
积极推行小区党员和业主提议,居民小组和业主委员会审议,小区党组织联席会议决议;物业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办理;解决问题、办理结果公开的“三议两办两公开”议事办理机制。解决小区供水、供气、供电、供暖、绿化、亮化、停车、垃圾投放、楼顶漏水、设施维修等民生问题21类231项,小区物业公司承接办理189项,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业主委员和行业部门协同办理43项,一批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由社区党委牵头,在每个小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召开一次“3+2+X”小区管理联席会议(3指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2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X指反映事项涉及的主管部门),研究解决小区建设、管理运行、居民反馈的问题。按照问题“收集——核实——研究——交办——反馈”五步工作法,形成反映问题、研究处理、结果反馈的“闭环回路”。63个小区通过小区管理联席会议解决了车辆无序停放、公共绿地被占用、养宠物污染环境等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社区党组织集中解决居民诉求71件,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解决群众难题120多件,县直相关部门累计投入107.38万元资金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
聚合力量办实事
织密共享共建“服务网”
充分发挥居民小区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建设77个居民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站。广泛开展“三提五讲一解决”(群众提问题、提意见、提困难;党组书记讲思想、校长讲教育、村医讲医疗、第一书记讲政策、帮扶干部讲法规;现场答复解决群众的困难诉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政策面对面活动,创新开展“街谈巷议新时代”理论面对面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组建居民小区普法志愿队,采取群众会、板凳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整合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执法力量,由“一支队伍”联合执法,深入推进拆违治乱行动。推行物业管理量化评分机制,倒逼物业公司主动作为,及时发现解决群众的反映问题。
探索建立文明积分诚信银行等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实行“捡垃圾换绿色积分、参与创城换文明积分、扶弱助残换爱心积分”奖励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评选“清水好人”20名、“文明家庭”200户。
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制定“停车费收益20%用于日常管理、30%用于全体业主分红、50%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维修保养”的“235”停车费分配制度。西江小区针对居民反映“停车难”问题,广泛商议提出“治乱、新划、清僵、阻外、疏流”5项治理方式,统一划定停车位242个。115个居民小区新划定停车位3570个,打通消防通道59条,有效规范小区停车管理。
与此同时,加快推动“智安小区”建设,运用现代科技让小区治理更加智能化。(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齐洪德通讯员郭文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