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正司法 践行司法为民
——甘肃法院改革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城关区法院庭审时的场景。
上世纪90年代,舟曲县林区基层法院法官走访林业工人。
2008年,全省人民法庭专用车辆发车仪式现场。
2014年,天祝县法院法官深入牧区巡回办案。
2016年,迭部县法院法官利用车载法庭开庭审案。
回望百年,灼彩华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人民司法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辉煌成就。
长风浩荡,改革潮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司法事业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甘肃省各级人民法院建设逐步加强,审判条件逐步改善,办案质效不断提升。至目前,全省建立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113个。
1999年至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出台了五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甘肃法院锲而不舍锐意改革,从此驶入全面系统改革发展“快车道”。
全省各级法院始终坚持公正司法、践行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抓住机遇推进人民法院改革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推进人民法院改革。甘肃法院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人民法院改革。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1999年,全省法院全面实行“立案、审判、监督、执行”分立制度。2000年,初步建立了由省法院对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统一管理和协调的体制。2003年,省法院制定《立案工作规则》《审限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了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
深化机构改革。2001年,按照甘肃省委和最高法院的部署要求,全省法院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将经济审判纳入民事审判体系,形成了大民事审判格局和与三大诉讼法相适应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体系。
深化审判组织工作机制改革。2000年4月28日,省法院制定了《合议庭工作规则》。2003年5月8日,制定了《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全省法院开展了审判长、独任审判员的选任工作。
深化审判方式改革。2003年,全省法院推行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案件庭审方式重点向法官居中调查、公正裁判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甘肃法院紧扣《纲要》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
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按照死刑复核制度改革要求,自2006年7月1日起,全省法院的死刑二审案件全面实行公开开庭审理;强化庭审功能,贯彻民事、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实行庭前证据展示和证据交换,规范举证、质证、辩论、认证环节;依法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推行普通程序简化审,建立民事案件速裁机制,提高诉讼效率。
深化审判管理机制改革。2007年7月31日,省法院制定了《岗位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建立法官业绩档案;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制度;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对案件审判全程跟踪监督,定期分析审判形势。
深化审判组织改革。2008年4月1日,省法院修订了《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省法院设立刑事、民事专业审判委员会。
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省法院下发《关于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通知》,加强对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追索保险金、抚恤金、劳动报酬等纠纷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尝试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
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甘肃法院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创新加强审判管理。2009年、2010年,省法院先后制定《审判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全省法院执行工作考核办法》《全省中级法院绩效考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有力促进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在2011年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通报中,甘肃法院有11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值,排名前15位。
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2009年,省法院确定平凉市中级人民法院、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等4家法院开展量刑规范化改革试点,对伤害、盗窃、毒品和交通肇事等多发性犯罪均衡量刑,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统一司法裁判尺度。
推行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早在2007年1月,定西中院就探索开展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试点。2009年5月,这一工作机制在全省法院全面推行。此后,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被写入《人民调解法》。
深化司法为民和司法公开。2009年,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等八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为开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10年,省法院与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共同制定相关意见,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为当事人提供快速便捷的纠纷解决通道;2011年省法院推行“阳光审判”,实行立案、庭审、执行、裁判文书等全方位公开。
完成专门法院管理体制改革。2013年,省法院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制定出台《直属法院组织人事工作管理办法》,将铁路、林区、矿区9个中级、基层专门法院统一纳入国家司法体系,由省法院直属管理,理顺了专门法院的管理体制。
解决影响司法公正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甘肃法院按照中央、省委和最高法院部署要求,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推行法官员额制改革。合理确定全省法官员额数3312名。截至2018年,先后分三批共遴选入额法官3273人,实现了85%的审判力量向办案一线配置。
组建新型审判团队。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模式,组建专业化新型审判团队;坚持入额必办案,将院庭长编入审判团队,推动院庭长办案制度化、常态化。
规范审判权运行。省法院出台了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规定,讨论案件范围大幅缩减;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实行谁主审、谁裁判、谁签发,法官自行签发裁判文书达98%以上。
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积极破解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从2015年5月起,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全省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5%以上,立案更加方便快捷,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推进兰州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行政案件试点。兰州铁路运输法院作为全国9个试点法院之一,自2015年12月开始对原由兰州、白银、定西3市21个县(区)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在改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部署要求,省法院在3个中级法院和2个县区法院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试点;省法院还与省司法厅联合制定《全省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意见》,确保刑事案件审判质量。2018年,全省法院展开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当年审理涉黑涉恶案件85件,判处罪犯233人。
推进执行工作机制改革。在全省推动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各级法院联合多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与公安、检察机关加强协调配合,严厉打击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等违法犯罪行为。2017年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11.25万件,创历史新高。
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制定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确定张掖中院、七里河区法院、榆中县法院、华池县法院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通过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探索建立符合家事案件特点的调查、心理疏导、回访帮扶及反家暴联动、多元化解等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建立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着眼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宪法权益和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需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要求,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陆续编译藏汉双语培训教材35部,填补了我国双语培训教材空白。
推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改革。调整林区法院布局,实现了司法审判机构对全省重点林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全覆盖。调整矿区法院案件管辖范围,专门审理全省由中级法院管辖的涉矿产、大气、水、土壤、草原、滩涂等环境资源类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在省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庭,在市(州)府所在地基层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合议庭,实现了全省涉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形成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甘肃模式”。
全面提升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
党的十九大作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战略部署。201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甘肃法院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同时,全面提升司法能力、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
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加强民生权益司法保护作为法院促进民生福祉的重大举措,2019年至2020年,全省法院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1.6亿余元,为困难当事人发放救助金7800多万元。
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2019年,在全省法院普遍开展“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等活动,开展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债务案件集中执行专项行动,执结案件269件,标的6.43亿元。2020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四个一行动”,举办送法进企业活动590场次,3100余家企业从中受益。
全力以赴打赢扫黑除恶收官战。三年来审结一审涉黑涉恶涉伞案件626件5447人,一批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受到依法严惩。黑财清底成果显著,执行到位3.4亿元,涉恶案件财产执行到位率位列全国第八。
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全省法院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深入开展涉疫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大力推广互联网司法模式,网上申请立案45085件,云上开庭3089场次,让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实施智慧法院建设提速工程。2019年,建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覆盖全省法院的“云网一体化智慧支撑体系”;建成各类应用系统70余项,“智审、智服、智管、智执”成为法院工作的新常态。2020年,全省智慧法院建设及应用跃升至全国第13位,进入全国法院先进行列。
2021年以来,全省法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剑强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