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民乐县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织密“四张网”,狠抓基层平安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和法德教育宣传等工作,有力维护辖区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全县呈现出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阵地建设 构建平安建设基础网络
牢固树立“大综治”观念,坚持大党建统领、大联动治理、大数据应用、大融合推进,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推进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三中心一网格”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紧紧围绕“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调处、五治融合、综治信息化建设、“网格化+十户联防”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丰富机制内涵,拓展工作外延,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县规范化综治中心建设已建成,集中力量打造了永固镇、三堡镇、新天镇上姚村、东街社区、南街社区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精品亮点,探索实践出具有民乐特色、时代特征、县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排查调处 构筑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紧盯群众需求,全面落实“五个一”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向社会治理、公共事业领域和城乡基层延伸。
树牢法治理念,通过建档立卡、领导包案、挂牌督办、跟踪问效、办结销号等措施,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严格落实重点人员稳控教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消减问题存量。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信访矛盾纠纷化解攻坚活动,依法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以及城市建设、医患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矛盾纠纷。
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坚决防止公共卫生风险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截至目前,全县共摸排矛盾纠纷466件,依法调处457件,化解率达98.1%。
治安防范 构筑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不断强化科技信息支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突出治安问题及重点地区的整治,紧盯各种突出治安问题、重大治安隐患,不断深化排查整治工作,把防控触角向社区、单位内部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交通要道延伸,强化社会面网格化巡逻,提高见警率,最大限度消除治安隐患和治安盲点。
加快平安民乐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健全基础数据链条,全面整合平安建设责任单位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健全了包含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反邪教服务管理等9个方面的综合数据库,实现了“人证对应、人房对应、人岗对应、人事对应”的动态化管理。
宣传教育 织密法德教育宣传网络
县委政法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建设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设施,形成了崇尚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全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目前已建成法治文化示范机关12个,法治文化示范单位8个,法治文化示范镇(村)41个,法治文化示范社区2个,法治文化示范企业3个,法治文化示范学校3个。建成法治文化公园1个、法治文化广场46个、法治宣传一条街(长廊)35个,真正实现了通过普法宣讲“训”一块、学法骨干“带”一块、典型宣传“促”一块、送法上门“扶”一块、以案释法“讲”一块、娱乐活动“育”一块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法律道德素质。(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 何明霞 特约记者 汤栋国 通讯员 朱泽林)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