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纪实
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兴北路社区工作人员在商讨如何解决居民反馈意见问题 (4月13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吴希会 摄
环境优美的公园里,老人们悠闲地散步赏景,孩子们欢快地奔跑撒欢;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飘向远方;繁忙有序的工地上,建筑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这一幅幅以 “平安”为底色、以 “和谐”为元素的美丽画卷,是平凉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成果展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以开展治安整治、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努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了市域层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调研,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凉,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近期,本报记者走进平凉,感受平安建设带给城乡的显著变化。
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
街坊邻居在一起居住,楼上楼下,出来进去,难免有舌头碰牙的事儿。
多年前,家住平凉市崆峒区东关街道兴和庄社区的居民老马家,因为修房时与周围的两家邻居产生矛盾纠纷,三家的矛盾纠纷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老马一家为此烦恼不已。
今年3月,老马将这件事告诉了“老街坊调解室”的调解员,调解员经过详细走访调查,将三家人请到调解室进行调解,连同社区民警一起听取了每位当事人的诉求,又以聊天的方式与他们“拉家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使三家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多亏了社区‘老街坊调解室’工作人员出面调解,缠绕我们三家多年的矛盾恩怨终于解决了。”老马说。
“老街坊调解室”是兴和庄社区于2019年10月成立的,以“网格化排查、多元化调处”的工作模式,探索“听+聊、疏+调”的调解法,通过“家门口调解”(网格员在入户过程中发现的纠纷)和“坐堂接诊”(居民主动来到社区调解)的接案方式,坚持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使“老街坊调解室”成为居民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让矛盾在基层化解,让纠纷在萌芽止步。”近年来,平凉市委政法委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放在“三调联动”向“三调融合”转化上,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梯次推进,融合发展。
织密司法行政系统矛盾化解“三张网”,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农村网、城市网、行业网。农村网突出人民调解,通过乡贤引调、十户联调、邻里互调等方式,发挥乡贤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促进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城市网突出行政调解,打造网格覆盖、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的网格化调解模式,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行业网突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融合,加强法院、检察、公安、民政、社保等调解组织主动介入矛盾纠纷,联合排查化解,以法理服人,定纷止争。目前,全市建成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629个6187人,建成医疗、交通、劳资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1个269人。
大事小事网格中解决
“公园内的休闲长椅破损,请修理”“小区门外停放大量电动车,堵塞消防通道”“水果店占道经营问题已经协调解决了”……
在崆峒区西郊街道综治中心,一块超大显示屏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可视大脑,滚动播放着网格员实时上报的各类民生信息及处理进度。
网格员打开手机,向西郊街道“智网”平台发送一条条有关社区动态的各类消息。这样的场景是网格员日常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综治中心与网格化管理一体运行,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把政法、民政、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和“人、房、地、事、物、组织、单位”等基础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建立了覆盖城乡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人在格内管理,事在格中解决。”在平凉,通过发动治安积极分子、楼门栋长、物业信息员等多种方式,广辟信息来源渠道,让社区民警“耳聪目明”,做到社情动态“全掌握”;通过深入住宅小区、单位、场所、重点地区和要害部位,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利用社区资源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整改隐患,让矛盾纠纷“全化解”;把民生警务作为密切警民关系的桥梁纽带,主动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使警务服务“全到位”;加大对各类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扎实整改落实,消除安全死角,确保安全隐患“全整改”。
今年疫情期间,平凉全市运用“网格化+大数据”模式,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大数据的支撑下,建立“一人一档、一日一报”联动、联防、共享机制,形成了全覆盖、无死角的疫情防控网。
党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
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十里铺村是典型的城郊村。2011年,平凉中心城区建设向东扩张,十里铺村党总支倾听村民意见,及时启动了农民安置小区建设。随着一幢幢居民楼的拔地而起,村民住上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
在十里铺村的社区管理大楼内,党员活动室、邻里矛盾调解室、文化娱乐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夕阳餐厅、日间照料中心一应俱全。
“咱是党员,就要把村文明小区建设好,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把新一代年轻人培养成技术型、知识型的人才,真正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村主任金玉平说。
在“党建引领、综治护航、产业支撑、文化助推”的总体框架下,十里铺村党总支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平安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如十里铺村那样,在平凉市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已实现全覆盖,成为基层党员群众办事、议事的中心,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窗口。群众遇到困难问题,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他们最近的依靠。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政法部门统筹推进、谋划落实平安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使“党建+”成为推动平安平凉、法治平凉建设的催化剂。全市上下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构建“五治融合”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如今,呈现在平凉大地上的“平安”,是街上从容的脚步,是人们脸上的笑容,是温馨祥和的氛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让平凉人都能感受到平安所带来的欢乐祥和、温暖幸福。(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张小锋)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