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探索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04 10:50:38     

“小网格”推动“大治理”

——积石山县探索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侧记

  近年来,积石山县把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划分网格 “责任田”,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达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用、服务民生的目的,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位一体”兜牢“最底一张网”

  几年前,石塬乡三二家村2社群众张某种植的树木因农网改造时被砍伐,后进行了重新种植。同村群众以张某的树栽植在自家门口阻挡了行路为由,双方进行理论,后发展为肢体冲突,一方被打伤。这起矛盾纠纷一直延续了五六年,双方均视对方为“仇敌”。2019年,70岁的社长张有尕再次出面,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耐心细致调解,终于解开了矛盾的“死疙瘩”。

  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底层“一张网”。积石山县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大力发挥社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长还同时兼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群防群治员、治安户长身份,在“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下,确保每一个网格都有人服务,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家庭都有人联系,每一个问题都有人解决。

  居集镇深沟小学在公路边,上下学期间家长用电动摩托车载人,并涌在公路两边造成了交通隐患。几位社长给家长讲道理、摆事实,多次耐心劝阻。从起初家长的抵触到理解,如今这样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也减少了交通、治安案件的发生。

  “人在格上走,事在网中办。”网格员坚持将巡查作为日常工作,在每日的巡查中不留空隙,成为问题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的第一人。各网格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有情况随时发现、出问题按时解决。在不断完善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做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各网格区域的无缝衔接,确保了全覆盖。

“四级网格”打通“最后一步路”

  近日,郭干乡酸梨树村67岁的二社社长何志勇让记者看他在村微信群里发的几张道路施工图片。何志勇说:“村里的重要事他都尽可能第一时间发送相关信息进行说明,满足群众的知情、监督等需求。”

  “小网格”推动“大治理”。积石山县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从县到社(区)划分为四级网格,即一级网格为县级,配备网格长1名,网格管理员2名;二级网格为乡(镇),每个乡(镇)配备网格长1名,网格管理员1名,网络员2名;三级网格为村,每个村配备网格管理员1名,网格员2名;四级网格为社(区),每个社配备网格员1名。全县共配备网格人员1820名,全面建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同时,使最基层的即社一级网格员承担起矛盾纠纷、环境整治、养老医疗、扶贫济困、危房改造、劳务输转等方面的重任。疫情防控期间,全县网格员放弃假日,坚守岗位,走村入户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脚底板织就了一张“防护网”,架起了政府和基层群众的一座座“连心桥”。

  “网格工作要围着民情民意转,要做到腿勤、嘴勤、手勤、脑勤,网格员职位虽不高,责任却很大。”采访中,刘集乡高李村网格员周一四夫告诉记者。

  网格划分是基础,信息技术是支撑,网格员队伍是关键。积石山县通过积极推行“网格化”常态化管理,让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位居民身边,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通过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微事不出社(小区)、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大大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积极探索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特点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积石山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陕世毅说,积石山县将进一步规范网格化运行机制,及时回应、解决群众诉求,逐步建构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探索实践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 通讯员 马满苏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