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融法于景 构建普法“大格局”

发布时间:2024-12-05 17:36:12     来源:法治甘肃网

融法于景  构建普法“大格局”

——武山县瞄准地域特色资源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品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通讯员 张睿斌

近年来,武山县注重加强红色资源与法治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创新普法载体,将武山特色的乡村旅游,融入了新的法治元素,打造红色法治宣传阵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传承红色经典,又宣传了法治文化,让法治的光辉和红色法治精神真正渗透进人民群众心中。

“法治文化+旅游”串点成线

武山县龙台镇、滩歌镇素有“最美梯田油菜花”之美誉,有“大地指纹”之称。

武山县积极谋划探索,依托县城至龙台、滩歌油菜花海等旅游线路,将法治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法治文化+旅游”普法全新模式,形成旅游线路法治文化长廊。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群众需求、关注热点,创建“法”“景”融合法治长廊“新高地”,以“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武山”为主线,集休闲娱乐、法治教育于一体,涵盖“法治理念”“法治典故”“法治人物”板块,可见雕塑、景观石、法治公益广告、花草牌和法治文化标识等达106处,全长约35公里,年均法治教育受益人数达20多万人次。

同时,通过辐射带动,逐村推进,在洛门镇刘坪村、龙台镇马年村、桦林镇兰沟村、城关镇君山村、杨河镇杨河新村、榆盘镇鲁班村、温泉镇河湾村等75个村建成法治基地,实现人员密集地基本全覆盖,方便群众学法用法,得到群众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红色文化+普法”连线成片

武山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党史资源。武山县鸳鸯镇费家山村,特色鲜明的法治宣传栏、清晰明了的法律条文,有着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的红色法治文化广场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武山县不断加强红色资源与法治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依托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搭建“红色文化+普法”模式,实现法治文化阵地与红色资源共建共享,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法治精神。沿武山县境内310国道、铁路沿线人居密集地,途经洛门镇刘坪、桦林镇兰沟、鸳鸯镇费山等11个村红色足迹,在红色文化广场、长征主题雕像和红色文化展厅,深度融入宪法、民法典等各类法治元素。村民口中的“按规矩办事”,就是流传下来的村规民约,其中“遇事平等协商”“扬正气担道义”最为耳熟能详。

“依法治理+民主”齐头并进

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坚持把民主法治建设与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平安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法治示范创建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施,在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中同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创建,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法治建设布局,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井然有序,群众法治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安定有序,群众生活其乐融融。

强化法治实践,组织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注册培训1996名“法律明白人”,培育认定338户“农村学法示范户”,乡村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结合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累计创建全国、全省和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分别为2个、21个和22个,法治建设社会影响力、满意度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