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一一平凉市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平凉市持续深入开展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强落实、见实效”活动,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强化司法行政专业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区域协同立法 共护绿水青山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平凉市紧扣地方立法权限,统筹考虑立法需求,修改《平凉市地方立法条例》,制定《平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序推进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立法项目,积极做好平凉市城镇供热用热立法项目前期工作。探索开展区域协同立法,适时会同固原、庆阳两市开展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调研。丰富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加大《平凉市物业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
推进严格规范 公正文明执法
今年以来,平凉司法践行执法为民理念,以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为重点,大力推进惠民政策出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扎实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加大营商环境、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劳动保障、网络传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监管。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开展“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攻坚年”活动,探索打造“行政复议+调解”模式,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推动行政机关落实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强化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依法行政工作实效,督促相关部门科学决策、规范行为。
实施“十百千”法治惠民工程
今年以来,平凉围绕“千名法律服务人员、千名调解员,助企升级、促千村和谐”的“千万”工程目标任务,倾力打造法律服务惠民工程。在全市大中小(幼)学校有计划、分类别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15个,在人口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区、重点乡镇(街道)新建法治宣传阵地20 个,改造提升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个;创建、命名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0个;分层次在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致富能手和“五老”人员等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中培养培训“法律明白人”5000名。
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近年来,平凉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持续提升普法实效性,拓宽多元解纷路径,打造基层服务新局面,用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实际行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质增效。深化平凉市“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开展全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和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分层次、有重点提升全体公民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持续推动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资源有效融合,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化、均等化水平。加强法治副校长制度的实质化运行,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法治宣讲校园行”活动,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平凉从法治供给入手,加大涉营商环境法规规章制定力度,制定《平凉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重点任务分工清单》,开展“积案”“挂案”清理、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深化诉调对接、“法治体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一键举报”平台等工作。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修改或废止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政策,确保以更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以来,平凉市委法治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专项行动、打造“一站式”检察信访平台、依法严打食药环知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打造“援调对接”法律援助新模式、“公证进万家”便民服务活动、交通运输领域综合治理、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权益岗在行动”青少年普法宣传、建设“妇联执委婚调室”等10件市级年度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