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开启全面依法治市新征程
——2022年平凉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综述
法治甘肃网讯 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2022年,平凉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道、积法治之势,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屋建瓴
绘“法治蓝图”布新局
着眼于平凉在全省发展中陇东地区的布局、定位,为推动经济社会更高、更快、更优发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平凉市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旗帜鲜明、层级有序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高质量开展“十四五”时期法治平凉建设相关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做细依法治市顶层设计,出台了《法治平凉建设规划》《平凉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平凉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平凉市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法治平凉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法治政府、法治平凉、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常态长效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走深走实。
科学立法
以“良法善治”凝共识
唯有“良法”,方能“善治”。认真落实党领导立法工作制度,全域组织开展基层法治建设专题调研,聚焦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始终坚持开门立法,在起草、论证、评估等立法全过程广泛征集意见,提高立法质量。突出地方特色,丰富立法形式,坚持“小切口”“小快灵”立法,不断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年内颁布实施《平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平凉市养犬管理条例》3部地方性法规。启动《平凉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启动《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平凉市城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严把审查、备案、登记“三个关口”,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合规。省人大常委会授予平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立法权以来,累计出台了7部地方性法规,立法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更好以良法保障善治、促进发展。
尊法用法
抓“关键少数”树标杆
法治建设中,“关键少数”起关键作用。平凉市委市政府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一刻”制度,构建了纵向由市委市政府到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横向从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到干部职工的学法机制,以“学法一刻”助推行政决策,全市党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紧扣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3659”发展思路,扎实开展以厘清基本职责、掌握履职基本政策法规依据、明晰工作基本面为主要内容的夯实“三个基本”活动,及时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制度办法,自觉把政策法规依据融入工作,以法治思维推动发展。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约束机制,将法治建设纳入领导能力考核项目,推动述法工作高位运行,加强法治建设绩效考评,形成了“压力传递”和“杠杆效应”的推动合力。
依法行政
助“主体工程”再提档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线,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12456”工作机制,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贯彻到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成立法律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组建公职律师库,实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持续深入发掘培育先进典型,灵台县着力构建“一核”统领、“三优”赋能、“六化”并进的“136”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体系。灵台县跻身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入围全国法治政府综合示范创建候选地区。在深化改革上继续下功夫,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两轻一免”柔性执法,切实把监管和服务统一起来,努力营造一流法治环境。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常态化,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平凉市法治政府建设经验在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进一步助推法治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
便民利企
恪“契约精神”促营商
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平凉市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平凉市政法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等政策措施,为畅通市场、资源、人才等要素循环提供有力法治支撑。落实为民办实事(市级)项目10件。对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标准,再造审批流程,累计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1项,推行“5+2”涉企服务预约办理,与26个城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到97.8%。赋能数字服务,全市数字政府应用平台上线运行,数据汇聚、集中上云加快推进,事项编制完成率居全省前列;将27个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归并,实现了“12345”热线“一号对外”。出台护航9大重点产业链建设12条司法服务保障举措,与宁夏固原建立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府院联动成立“破产法庭”,持续清理执行积案、涉企“挂案”,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办理柔性执法案件1.2万多件,城市信用指数全国排名同比提高7个位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企业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法律顾问法治体检月”活动,助推民营企业规范、快速发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3万户,同比增长20.3%。依法慎用行政强制措施,鼓励柔性执法,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司法为民
聚“公平正义”促和谐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出台了《平凉市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对执法司法责任和制约监督举措进行优化整合,建立7个总体目标、23项主要任务、326项具体举措,积极构建司法责任体系建设新机制。着力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健全完善随机分案和“指定调案”制度,完善统一法律适用制度,健全关联案件和类案检索机制;加快推进各类案件繁简分流,推进检察公益诉讼,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着眼人权司法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制定《防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若干规定》,建立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坚决铲除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支持司法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手段,搭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两级智慧法院,更好满足公众的法治需求。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正义与温度。
全域普法
筑“依法治理”夯根基
聚焦全域普法,统筹推进全民守法。平凉市从全民守法意识、法治文化培育、基层法治建设入手,认真组织实施“八五”普法,以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品牌建设、“法律明白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三大工程”为抓手, 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0个,建成村级以上法治文化广场(长廊)138个,乡镇级以上法治文化广场(公园)91个。探索平凉市市域社会治理德治教化“四大工程”经验,《静宁县八里镇村民“大管家”“管”出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经验在全省市域社会治理优秀案例推介会上交流推广。《“五化”模式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列入全省首批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崆峒区法治文化主题运动公园跻身全省第一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3年,不断提高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水平,勇毅前行,持续谱写“法治平凉”新篇章!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