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持续强化党的领导,健全涉农法治体系,规范基层执法行为,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强化法治人才保障,开创了法治乡村建设新局面。
凝聚法治乡村建设磅礴力量
健全涉农立法体系。先后修订《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办法》《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等,并将河道管理、防沙治沙、防洪、农村生活垃圾等重点领域30余件涉农地方性法规列入省人大立法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涉农立法体系。
促进基层规范执法。规范涉农基层执法,指导督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生态环境、水利等涉农部门建立健全本部门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深入开展本领域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涉农基层行政执法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赋予乡镇(街道)21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86个县区制定公布本地赋权事项清单,1352个乡镇(街道)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公安机关重拳打击涉黑涉恶、黄赌毒、食药农环烟、电诈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乡村安宁;法院系统持续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打造“苹果法庭”“马背法庭”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守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加强涉农领域检察监督,服务乡村振兴。
营造法治乡村建设浓厚氛围
坚持常态普法广覆盖。实施提升村社干部法治素养“赋能工程”、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强基工程”,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巾帼普法乡村行”等活动10万余场次、覆盖3000余万人次。
坚持媒体普法不下线。打造“报网端微屏”一体化新媒体普法矩阵,在“甘肃丝路法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巧儿说法”以案释法专栏;组建“巧儿说法”律师服务团队,开设“巧儿说法”普法课堂,解答群众咨询5.6万余人次。
坚持法治文化润民心。深入推进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建设,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3.5万余个;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18个,实现全省乡村普法阵地全覆盖。
全力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促和谐。全省建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73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17444个,织密人民调解组织体系网;实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百千万”计划,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8万余件,全省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4%。
“三治融合”保平安。深化乡村平安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乡村治理”;加强对推动乡村(社区)警务工作,在全省9.3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选聘治安户长6.2万余名;持续强化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督和服务管理,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延伸法律服务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12345”体系建设,全省86个县(市、区)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和实体“三大平台”全覆盖;开通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绿色通道,17494个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打造示范新样板。深化“1+N”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6个、省级1441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1.2万余名,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28万户,打造特色乡村特色品牌77个。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