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近日,我省印发《2024年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要点》含五大项21条内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落实省委“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为牵引,以深入开展主动创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普法为重点,以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为总抓手,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和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
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
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重点课程,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必修科目,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系统全战线、全覆盖培训轮训。全面落实党政机关会前学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制度,畅通政府法律顾问、律师参与重大决策渠道,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出庭应诉工作,将普法责任履职情况纳入党政机关负责人年度述法必述内容,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大众化传播。优化甘肃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甘肃卫视《法治伴你行》栏目、法治甘肃网“三大平台”,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立体式、全时空、大众化传播。
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普法
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专项普法。把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专项普法活动作为全年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紧贴涉及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权益保障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法治需求,常态化宣传扫黑除恶、反有组织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民法典、刑法、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广泛宣传社会保障、防范涉众型金融风险、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积极性,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在4月份开展全省营商环境专题宣传月活动,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指导督促有关部门重点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网民和社会公众法治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加强便民惠企政策的宣传解读,推动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事意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助力全省“四强”行动。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普法。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面梳理专项普法重点内容、采取联合普法、集约普法、跨领域联合执法、“小快灵”宣传等方式,引导行政执法人员、企业和社会公众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树立新发展理念,铺好绿色高质量发展法治之路。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普法。紧盯全省安全生产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瞄准全省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基层群众,压实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普法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执法队伍、辅警、交通劝导员、基层网格员等作用,采取“学、宣、讲、练、查”等形式,用群众易懂易学易用的宣传方式,实现安全生产特别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铺天盖地式的宣传,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的浓厚氛围。
开展民族宗教领域专项普法。充分发挥藏汉双语普法宣讲团作用,结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少数民族节庆等活动,广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进“五个认同”。
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普法。督促指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落实中小学法治和安全教育“135”常态化学习机制,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法规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构建适合青少年全学段、成长全过程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
开展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专项普法。以全程法律服务、调处化解纠纷、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着力点,组织开展积石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法治护航”专题普法活动,为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高效、快捷、有力的法治服务和保障。
深化法治乡村建设
深化特色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研究制定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举措,举办全省法治乡村建设综合能力提升班,培育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法治乡村,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赋能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完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命名管理办法,开展第十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第十一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荐申报、创建工作,全力消除1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空白县。
深化“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优化甘肃省“法律明白人”网校平台,推广使用《“法律明白人”普法读本》。抓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加强村规民约法治审核,探索用好“积分制”、民主议事等载体、平台,加强法律政策宣传、民情民意表达、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深化“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做好“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总体协调调度,培育发现典型经验,不断提升创建质量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甘肃品牌
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要求,部署开展全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和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完善制度保障,制定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建立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分层次、有重点地提升全体公民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提标行动。深入挖掘南梁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开展南梁红色法治文化专题调研,做好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宣传推广。做好第五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申报推荐工作,示范带动14个市州和重点县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实现全覆盖。
实施主题宣传聚合法治文化力量行动。部署开展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民法典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百场法治大宣讲”“双百”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三下乡”集中示范、农村电影院线普法等活动。深化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民族宗教等重点领域专项普法活动。
实施“巧儿说法”品牌建设行动。打响“巧儿说法”普法品牌,依托乡村社区现有法治讲堂、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巧儿说法”普法课堂,打造集法律宣传、政策解读、群众说事的集散地,建成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桥头堡”。
实施法治文化创造转化活动。围绕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开展全省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展示评选活动,创作和评选表彰一批法治文化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讲好甘肃法治故事。参加全国第十九届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组织全省第四届法治动漫微视频评选征集展示活动。挖掘地域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元素,结合敦煌学、简牍学等甘肃特色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庆阳南梁、陇南两当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展示利用、宣传普及,督促检查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强化督促检查
制度化强化保障。发挥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统筹指导作用,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报、典型案例发布、普法责任履职评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督促落实等制度,运用清单发布、提醒告示等手段,形成“1+4+N”普法责任落实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与普法述职同步,促进形成省级统筹、部门负责、市县主抓的工作格局,提升普法责任制实行质效。开展《甘肃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修订前期调研。
多元化示范引领。通报表扬全省“八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加强经验交流,发掘、选树、推广基层典型。开展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十大创新案例评选。
一体化督导考评。狠抓督促检查,结合全省法治督察,建立年度计划,开展青少年普法、普法责任落实、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法治乡村建设等专项普法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健全考评机制,推动把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创建、文明创建等示范创建活动指标体系,作为法治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加大考评力度,强化结果运用,促进考核评价和督责问效一体化。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