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中,中国名将任子威在半决赛中被判比赛中手臂阻挡犯规,取消成绩,无缘决赛。
“这种犯规属于低级失误,是我没有注意细节。” 提前结束比赛后,任子威走入混合采访区,面对记者提问他大气回应,对于取消比赛资格的判罚结果可以接受,“现在开始调整,好好总结。”
听到这样的回答,不少在现场采访的国内记者表示,虽然有点遗憾,但大家对任子威仍然充满信心,相信两金在手的他仍然具有冲金实力。
就在几天前,首都体育馆的这一片冰面,见证了任子威这位中国短道速滑队“中生代”代表两次高能的摘金时刻。
2月5日晚,由任子威、范可新、武大靖、曲春雨组成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比赛上力压各路,摘得桂冠;7日晚,任子威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中摘金,队友李文龙获亚军。
这就是竞技体育之美,既有比赛失利留下的遗憾,也有夺冠时刻带来的感动。事实上,北京冬奥会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赛场风云变换,更体现在一个个“双奥场馆”建设中。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半决赛在首都体育馆进行。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首都体育馆,这座始建于1968年的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无数次记录了中国体育的重要时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奥运魅力时时在这里上演。
“外观朴实素雅,内部高端大气!”来到首都体育馆的人们纷纷感叹。走进馆内,平整、光滑如镜的冰面,整齐而又错落有致的观众席,明亮又丝毫不觉刺眼的灯光,一股高大上的感觉瞬间袭来。
首都体育馆是北京冬奥会“双奥场馆”之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能够实现夏季和冬季赛事双双举办的综合性场馆,只要在水磨石地面上泼水,其内部的低温氨液排管便会制冷,一年四季都能化水为冰,可承办冰球、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等比赛。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可容纳的观众从18000人降到15000人,并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增加了无障碍坐席。
“这里真是太漂亮、太震撼了!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名美国记者走入场馆后,拿出手机不停拍照留念。
不少外国运动员也纷纷点赞首都体育馆。“冰面平滑,跳跃、旋转等丝毫没感到有什么障碍。”进行完赛前训练的平昌冬奥会花滑男单银牌得主宇野昌磨说,一般情况下,初到陌生的赛场会不习惯,可当天的训练丝毫没有不适感,很安心。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工作人员在首都体育馆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温馨 摄
北京冬奥会上,类似首都体育馆这样的“双奥场馆”并不少见。
承担了2008年北京夏奥会开闭幕式的国家体育场,这次又承担起冬奥会的开闭幕式。
2008年举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项目的国家游泳中心,则改造成为世界首座能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从“水立方”华丽变身“冰立方”,成为冬奥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
举办夏奥会篮球比赛的五棵松体育馆,经过8个月改造,拥有了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切换的功能……
科技赋能让北京冬奥会更加完美。将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绿色、精彩的盛会”,是中国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大批“双奥场馆”的涌现正折射出中国之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