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遍开平安花 平安建设看临夏】因地制宜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康乐模式”

发布时间:2022-02-28 11:56:02     来源:甘肃法制报

擦亮农村平安幸福底色

——因地制宜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康乐模式”

“现在村里生活美着呢,日子越过越舒坦!”康乐县苏集镇 塔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眉眼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和自信,而这幸福和自信的背后,是康乐县因地制宜打造现代版“平安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康乐县突出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垂范,坚持把推进“四抓两整治”作为深化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的有力抓手,在思路上不断创新,着力解决农村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同时,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提升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探索出了一条接地气的“12345”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抓两整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的房屋、优美宜居的庭院、平整开阔的广场……行走于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处处都能感受到美丽平安乡村绽放出的魅力。

很难想象,如今的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曾一度因邻里纠纷多、人居环境差等缘故,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挑剔村”,连续两年被戴上“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群众认可的基层党组织队伍,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塔关村党支部书记马宗元自2019年上任后,立即对症下药投入工作,挺起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学习讲话、重温党章、传达扶贫政策……每月月初,塔关村党员大会都会如期召开,一项项学习,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位党员,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宣传扶贫政策、化解矛盾纠纷,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参加的村民知情大会和“两户”见面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硬化道路、修建水渠、对接项目、谋划产业……村“两委”班子一件一件解决困扰村民的烦心事,一点一滴、由内到外让村庄焕然一新,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康乐县小村巨变令人欢喜的背后,折射出临夏州紧盯乡镇、村班子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全面落实“四抓两整治”措施,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不懈努力和久久为功。

“12345”治理模式筑牢平安根基

“谢谢你们!我要了两年都没有要到的租赁费,没想到你们三天就帮我解决了。”2021年11月25日,康乐县五户乡五户村群众罗某,到县综治中心反映工地项目承包人欠其挖机租赁费索要多次未果的问题。让罗某没想到的是,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通过联系承包人进行调解,三天就拿到了租赁费,真正做到“群众有诉求、政府有回应、服务必到位”。

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怎么做?康乐县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接地气的“12345”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即以坚持党建为引领,擦亮县综治中心和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中心两块牌子,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提高基层治理四个能力,创新“五员”农村基层治理。

现如今,康乐县的广大农村群众对“五员”已是耳熟能详——

县公安局择优选聘一名社长为“村警”,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发挥社会面治安管控作用;

县法院择优选聘一名社长为“村法”,负责解释、解决群众法律方面问题,建立“民间小法庭”;

县检察院择优选聘一名社长为“村检”,负责村级行政司法事务层面监督;

县司法局择优选聘一名社长为“村司”,负责法律宣传,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

县综治中心择优选聘一名社长为“村综”,负责本村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除此之外,凡二十户以上的社,每十户由县综治中心择优选聘一名“综户长”,负责所辖的10户群众,协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由县委政法委选聘村党支部副书记为“政法干事”,负责对“五员”“一长”的调配管理,及时上报信息并建立相关台账。

据了解,过去一年,康乐县综治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2600多人次,受理矛盾纠纷162件,通过多元化调解,成功调处160件;全县15个乡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50件,成功化解439件,化解率达97.5%。

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必须以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为前提,“12345”基层社会治理的“康乐模式”,既擦亮了农村平安幸福底色,也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生动实践。(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昊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