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遍陇原 福泽千万家 】有一种幸福感叫“平安”——平安兰州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2-01-07 08:43:57     

【平安遍陇原 福泽千万家 】

有一种幸福感叫“平安”

——平安兰州建设纪实

开栏的话:

社会平安,民之所盼;社会治理,国之根基。

在平安中国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下,我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重要抓手,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建设,努力为群众创造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环境。

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平安甘肃建设正朝着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目标迈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今日起,在省平安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甘肃法制报开设“平安遍陇原 福泽千万家——平安甘肃建设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专栏,采访报道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平安建设成果,深度展现平安甘肃建设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中央政法委联合中央电视台在兰州中山桥录制(10828079)-20220107084655_极光看图

       中央政法委联合中央电视台在兰州中山桥录制《致敬政法英模》特别节目。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李怡然 摄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平安建设答卷中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平安兰州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撒下平安的“种子”,开出幸福的“花朵”。兰州市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推广;全面提升平安兰州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连续三年在平安甘肃建设考评中荣获优秀市(州)。

平安,如涓涓细流浸润生活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加大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升政法便民服务水平……一项项平安建设的具体举措环环相扣、有序实施,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生活在兰州,平安伴身边。”

“投资在兰州,安全可放心。”

……

这是市民和客商对兰州平安建设的直观感受。

“自从‘平安驿站’建成后,觉得特别安全,不论多晚回家,都能看到警灯闪烁。”家住城关区安居小区的韦女士说。

近年来,兰州市公安局借鉴上海“安全屋”经验,已在城关区试点建设21个“平安驿站”,全天候为群众提供紧急安全救助,市民夜间出行更亮堂了、更踏实了。

“扫黑除恶,大快人心!”2021年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以来,兰州市打击声势不退、整治力度不减、斗争成效明显,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2%,群众安全感达95.4%,创历史新高。

经过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不仅“治”出了平安,“理”出了民心,更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以为这个钱不可能追回来了,没想到通过兰州公安的多方努力,分文不少地给我追回来了……”2021年4月,在兰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联合举行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资金返还仪式上,受害人韩某激动地说。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跨区域、非接触的特点,兰州市公安局借鉴“厦门经验”,在市民中大力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和“金钟罩”小程序的同时,打破警种、部门、社会资源壁垒,全面加强协调配合,投入60%警力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全市电诈发案同比下降28%,让百姓的“钱袋子”捂得更紧、更安全。

“智慧安防小区的自动识别门禁系统不仅方便我们出入,更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家住七里河区甘南国土资源小区的张先生对这一集便利性、安全性和科技感为一体的智慧安防系统赞不绝口,称其不仅加固了安全保障,更提高了生活品质。

截至目前,像张先生所说的智慧安防小区,全市已建成803个,大大提升了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

为让平安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兰州市构筑起人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大网,让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感安全感。

平安,在创新举措中提档升级

“终于供上暖了,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这个冬天我们还得挨冻……”前不久,城关区白银路街道西北新村社区兰运司家属院的几名居民代表,捧着两面锦旗来到社区,分别送给了西北新村社区和燃气公司,感谢他们解决了小区的供暖问题。

这是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积极发挥作用的结果。

“事情发生后,社区积极动员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协商议事会,听取居民意见和想法。针对燃气供暖收费、验收的‘疑难杂症’,‘社工委’成立专门的入户小组耐心走访,挨家挨户沟通,收集反馈居民意愿,第一时间协调有关部门单位解决,最终取得圆满结果。”西北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孙艳介绍道。

2021年以来,兰州市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夯实基层基础,在全市427个社区全覆盖组建了“社工委”,制定了民警、民兵、民宗联勤保障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机制,研发上线了“小兰帮办”微信小程序,构建了党组织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在新一轮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由退役军人和民兵组成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始终战斗在一线,维护核酸检测秩序、帮办民生实事,成为兰州市大街小巷一道靓丽风景线。

“每个人都是平安的享有者,更是平安的建设者。”一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如是说。

目前,兰州市组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突击队320个,设立退役军人党员先锋岗520个,划分党员责任区1100个。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全市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成为“硬核力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安全守护神”。

“爱管闲事爱操心,退休后仍在公益岗位发挥余热。”在城关区酒泉路街道辖区的街头巷尾、小区楼院,活跃着一支这样的队伍——她们身背服务包,臂挎红袖标,手拿联络本,耐心、细心、用心地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问题,为建设平安和谐美好社区添砖加瓦。

这支队伍就是酒泉路街道用接地气、合民意的方式,打造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兰州版“畅大妈”志愿服务队伍。“畅大妈”们聆听群众心声、及时回应诉求、分类采取措施,在基层群众中“穿针”“引线”,织密百姓“幸福网”。

一系列具有兰州特色的创新举措接续落地生根,让平安的“篱笆”扎得更紧实、更牢靠。

平安,在深化改革中可触可感

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莫大期待,也是政法领域深化改革的不泯初心。

“在两天时间里,12场庭审全部当天宣判,这效率确实高,给城关法院李春林法官团队给个大大的赞!”在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分调裁审”团队开庭审理的12起金融借款合同案件庭审结束后,一名当事人对此次当庭宣判如此评价。

“我们速裁团队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标的额不大的简单案件,尤其是批量类案的办理,坚持公正是前提、效率是追求的原则,适用速裁程序在45天内审结,真正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李春林法官介绍说。

人民群众最盼望什么、最关心什么,哪里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兰州政法领域改革就跟进到哪里。

加快“互联网+诉讼服务”建设,完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加大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的应用;

发挥检察业务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科技引领作用,促进检察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工作经验入选最高检首批检察改革典型案例;

加快平安兰州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兰州经验”在全省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建设推进会上交流推广;

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实施“八五”普 法规划,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措施,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超市”;

……

心安则平安。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兰州政法系统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积极回应群众期待,让抽象的平安显得更加具象。

平安,在固魂铸剑中执着守望

“拼命三郎”“办案能手”“最美警察”……每一个称谓,都是群众赋予他们的闪亮名字;每一个闪亮名字,都带给大家温暖与力量。

“扬浩然正气,铸忠诚担当。”2021年3月,在兰州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英模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上,6位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政法英雄模范或亲属通过生动讲述,让在场千余名政法干警受到一次精神洗礼和心灵震撼,勾勒出一幅兰州政法英模群体画像,也描绘出一张平安兰州守望者景图。

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兰州政法系统以强烈的省会担当,快速启动、全面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非常感谢你们,房子的事对我来说是天大的事,就在我束手无措时,从网上看到了你们留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过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这么重视,尽心尽力帮我维护了权益……”2021年12月5日,因在疫情防控期间帮助解决房屋被侵占纠纷一事,当事人米女士对基层民警致以诚挚谢意。

兰州政法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分系统清单化推出一批便民利民、安民惠民具体措施和实事项目,把教育整顿激发出的精气神不断转化为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自觉行动。

2021年7月初开始,兰州市在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启动“固魂铸剑”行动,围绕“五大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目前,全市政法各单位共推出为民便民利民措施463项,有效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区法院‘流动法律诊所’开到了家门口,在为居民提供专业咨询、普法宣传的同时,也使我们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跟诊’提高了法律水平。”2021年9月,兰州新区法院“流动法律诊所”正式投入使用,在“首诊”当日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

新时代,新征程。平安兰州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目标迈进,经过教育整顿和固魂铸剑淬炼的兰州政法铁军毅然负重前行、执着坚守,用责任诠释无限忠诚,用行动守护无限平安。(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