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万兵

发布时间:2021-06-09 09:15:59     

平凡的岗位 闪光的足迹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万兵


每当黎明的曙光初露的时候,一名行色匆匆的民警走在通往监舍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是在监管改造战线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警察”、武威监狱工会主席范万兵。

从警30多年来,范万兵从监狱工勤人员到一般民警,从一般民警到中队长、指导员、副监区长、监区长直到今天的工会主席。

范万兵曾经工作的监区,被司法部评为“质量信得过班组”,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记集体三等功2次;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监狱劳教(戒毒)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下同心铸精兵

任监区长期间,作为支部书记的范万兵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关爱年轻民警成长,把他们的培养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无论是罪犯教育,还是岗位技能,他都认真为年轻民警示范引路,言传身教。在他的感染带动下,年轻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明显提升。

任工会主席期间,范万兵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秉承团结引领民警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积极组织举办工会骨干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班,开设“道德讲堂”,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

“有没有奖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事业干好。”这是常挂在范万兵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始终坚守的诺言。劳模工作室创建后,范万兵制定了工作室制度,提出了“忠诚、笃行、奉献、发展”的团队目标,充实了团队成员,成立了职工权益保障、劳模精神弘扬、罪犯教育转化等6个课题小组,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大家。

工作中,范万兵积极探索创新工艺,由他主持完成的马铃薯挖掘机分离网的改良、1ML—90/160型多功能铺膜机改良、对草原围栏网编织中收网工艺的改良等项目,荣获省总工会、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的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甘肃省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爱心浸润促新生

在罪犯管理教育方面,范万兵经验丰富,善于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教育改造的行家里手。

“三无”人员是监管中的特殊群体,范万兵对此十分重视,他创新工作思路,从制度上缓解长期无人接见、父母双亡、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罪犯的改造压力和后顾之忧,让长期无人接见的罪犯找到了“亲人”。在他的感召下,监区民警自愿捐款,成立了“爱心基金救助会”,先后有20多名罪犯得到了救助。“我们花了点小钱,但暖了服刑人员的心;关心了一个服刑人员,却感化了一大片。”范万兵说。

近年来,在范万兵的积极鼓励推动下,监区共有150多名罪犯取得了电气焊操作证书和特种作业上岗证书,为他们回归社会后的生活保障培育了一项专业技能。刑释人员刘某感激地说:“入监前我是个农民,家里确实困难,服刑期间妻子改嫁,在我人生近乎绝望的时候,是范监区长长期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使我学得了一技之长,现在凭着我的电焊技术,不仅有了好的生活,还买上了楼房。”

真情帮扶暖人心

竭诚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是范万兵奋斗的目标,在他心中“职工利益无小事”。他坚持落实对民警职工“五必访”制度,在重大节假日、民警职工生病住院、家中发生重大变故、民警职工办理丧事、发生家庭纠纷等,他及时进行走访慰问并做好矛盾调处化解工作。近两年,共探视慰问住院民警职工100余人次、安抚变故家庭44户、帮扶救助困难职工100余名、为65余名患病民警职工申请了医疗爱心互助金和大病补助款、处理家庭纠纷8起,切实帮助民警职工解决了实际困难。他把“金秋助学”活动作为一项献爱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民心工程来抓,先后为30余名考取各类高校的困难民警职工子女提供了助学金。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范万兵就是这样用他点点滴滴的帮助和关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做好民警职工服务工作的同时,范万兵心中还时时牵挂着帮扶村贫困群众。他多次深入帮扶村走访入户,引导村民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让党的政策成为人民群众的福祉。为贫困村民提供化肥、树苗、技术培训等,为9名贫困村民子女送上了金秋助学金,为22户未脱贫村民家庭送上了过冬棉衣、清油、大米等,与沙河沿村金谷农牧合作社签订蔬菜、鸡蛋、肉食品销售协议……这一系列的扶贫举动,更加坚定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范万兵也成了帮扶村民的贴心人、暖心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范万兵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把学习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用恪尽职守、踏实工作的作风,以忠诚无畏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从警初心,牢记着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真情拯救着一个个迷失方向的灵魂,用爱心开启一扇扇尘封的心扉,无私履行着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