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弘扬英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进一步在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激发广大干警增强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本报今日起在“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专栏中连续宣传报道我省政法系统先进典型和英模事迹,不断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以政法队伍新面貌、新业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让草原大地绽放法治光芒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才让旺杰
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材,开朗的性格,这是夏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才让旺杰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作为藏汉双语法官,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汉藏对照法学词典》,一有空闲就翻看。
多年来,他用藏汉双语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帮助当地藏族农牧民群众解开了不少“心结”,办了不少实事,让夏河县草原大地绽放法治光芒。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公正审判 一心为民
才让旺杰1997年7月分配到夏河县人民法院工作,从当法官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公正审判、一心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切实发挥汉藏双语工作优势,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曾在两起民事案件中接触过才让旺杰的夏河县麻当乡桥沟村村民英巴说,自从自己的离婚案件解决后,他与这位精通藏汉双语的法官成为了朋友,经常向才让旺杰咨询学习法律知识,为身边的亲友提供帮助。既精通藏汉双语,又通晓法律知识,才让旺杰深得藏族群众的信赖。
才让旺杰常年走村串户调解矛盾纠纷,许多法律术语在藏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释义,他需要吃透汉语意思,才能将其准确拆解成简单平实的藏语,传达给藏族群众。能通过法律帮助弱势群众,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才让旺杰最有成就感的事。
勤奋敬业 以人为本
才让旺杰凭着对审判事业的执着和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一心扑在人民调解和司法为民上,他信守诺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时刻把“人民”两字放在心中。
在办案过程中,才让旺杰始终以调解为先导,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坚持以诚心感动人,以耐心引导人,以真心启发人,以公心教育人,把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始终,从而达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对法律有疑问的当事人,他从头至尾解释法律,直到当事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对不懂汉语的藏族当事人他用藏语反复认真地解释和举例,直到当事人理解和满意。每次结案之后,当事人都感激地说:“谢谢法官了!”这句最平实、最普通的话是才让旺杰最大的欣慰,也是他坚守基层、坚守岗位十几年的最大动力。
能动司法 播撒和谐
才让旺杰非常注重发挥以人为本的司法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在夏河县,部分藏族群众仍习惯于以“自己的方式判案”,族中颇有威望的长者分头调查,开个“小会”从中调解,让双方达成共识,互献哈达,平息纠纷。对这种情况,才让旺杰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式,首先要尊重习惯的存在,在实际办案时,除了法律这根“准绳”调判,还必须结合本地的风俗习惯,才能让当事双方信服,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实现草原上的法治社会建设。
才让旺杰始终把办案和法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他潜心钻研民事审判业务,练就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判艺术和调解技巧。他注重庭审引导,针对不同矛盾纠纷的特点,不同成分的当事人,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实事求是地做耐心细致地疏导工作,促使当事人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不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更使得许多矛盾纠纷很深的当事人在经他调解疏导后握手言和。
因地制宜 弘扬法治
作为一名涉藏工作的法官,才让旺杰不断加强法律业务知识的学习,除了参加培训以外,还要认真学习新颁布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他大量阅读各种藏汉翻译资料尤其是法律词汇藏汉翻译的工具书,深入学习藏族群众在生活中使用的话语,平时既要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此,他付出了许多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
在才让旺杰的坚持和努力下,当地藏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知道了什么权利受到损害可以运用法律维权,什么事情做了会受到法律制裁,遇到矛盾纠纷来法院起诉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民事案件无小事。”为了使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才让旺杰想方设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尽量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消除矛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为使案件能尽早审结,他详细阅卷,熟悉案情,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由他担任审判长或主审的案件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好。近年来,才让旺杰所审理的案件,年结案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准确率达到100%。
20多年来,才让旺杰为了办案,走遍了夏河全境,大夏河畔、桑科草原、太子山下、拉卜楞之侧,均留下了他或忧或喜、或匆或缓的身影。(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