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位于黄河以北、腾格里沙漠以南的景泰、古浪等县万顷荒漠戈壁,干旱少雨、荒旱连年,百姓一贫如洗。黄河水流经这片亘古荒漠,河低地高,景、古两县的老百姓只能望河兴叹,需水、盼水、求水始终是地方政府和群众最迫切的心愿。
如今,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润泽了景泰、古浪、民勤等县百万亩戈壁荒滩,使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乡村变了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兴建提灌工程让戈壁荒滩变绿洲
1969年,省委、省政府重民生、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从甘肃中部地区的实际出发,果断决策兴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老一辈景电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建成了景电一期工程,实现了“两年上水,三年收益,五年建成”的奋斗目标,首创我国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之先河,为改善我省中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1984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建景电二期工程,景电人开始了二次创业,景、古两县又一次沸腾了。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按照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建设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划段承包、招标投标等建设措施,实现了“三年上水、四年受益、十年建成”的奋斗目标,是我省第一个不超概算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据景电二期工程古浪指挥部副指挥长王金旭介绍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景电二期工程利用十年时间于1994年完工,扩大灌溉面积50万亩,彻底改变了景泰、古浪的贫穷面貌,使戈壁荒滩变成了绿洲。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引黄入古”造就了古浪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连片绿洲,依托这一绿洲,2010年,古浪县按照党中央“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决策部署,实施了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项目,南部山区几万贫困群众“下山入川”。
古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黄花滩移民区已开发灌溉面积12.4万亩,为6.24万山区移民带来发展希望。但黄花滩本来就缺水,大面积开发土地,将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水的问题怎么解决?
王金旭表示,为有效解决移民区缺水难题,提高移民区供水保障能力,缓解黄花滩灌区季节性用水不足的问题,古浪县在积极争取水权的同时,结合当地景电二期工程的供水特点,从2013年开始在黄花滩修建调蓄水池项目,通过直径2米的全封闭式输水管道将黄河水引到黄花滩。
“这样的蓄水池在移民区有5个,将有效提高黄花滩移民区供水保障能力,保障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让黄花滩移民区农业生产增收增效。”王金旭说。
“原来的‘靠天吃饭’现在变成了‘旱涝保收’。搬下来之前,总担心水的问题,没水庄稼咋种活?搬下来以后再也不担心,景电二期工程让我们灌溉用水不用愁,生产更有劲,日子越来越好。”从古浪南部山区搬迁下来的古浪县直滩镇龙滩村村民张多翔说。
俯瞰移民区,茫茫戈壁上各种规模的调蓄水池星罗棋布,粗细不一的输水线路蜿蜒曲折、密如蛛网,一节一节向移民区延伸,活水奔腾,让戈壁滩“活”了起来。(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